凌宸:横竖炮声一响 宫里边是听得见的

【新唐人2012年4月8日讯】纵观中国政府最近在应对南海局势上的表现,让我想到荣中堂在中国近代史上一句不朽的名言:横竖炮声一响,宫里边是听得见的。

想知道此话何以出名,就必须从义和团说起。义和团本名义和拳,是山东地区的民粹,带有半宗教半民俗的性质。清末时期政府糜烂,社会动荡,盗匪横出,流民四起,一般民众为求自保,纷纷加入,遂形成一方势力。恰又逢山东发生有名的曹州教案,连带着火烧圆明园的旧恨,满洲贵族乃想组织这些拳民来扶清灭洋。时任山东巡抚的毓贤面对一团乱局,提出“民可用、团应抚、匪必剿”三大原则,正式把义和拳、大刀会一类的民间结社颁予“毓”字大旗,改组成为政府正式认可的义和团,可以说是其始作俑者。

但朝中政策,并不统一。毓贤大搞民间结社动运动,发展义和团员,继任的袁世凯却认为洋人不可开罪,画符念咒、刀枪不入的拳民更是邪道异端,断应全面镇压。于是在山东大开杀戒,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不久山东拳民就被肃清。义和团运动乃从山东转入直隶(今河北省),一路协裹哄骗,搞得声势浩大,风起云涌,最终竟被慈禧太后及一班颟顸大臣所接受,终以惹出八国联军之祸。

但一国之正规军力,还有拳民之协助,为何竟没有把围困日久的使馆打下来?慈禧太后自己的说法是:“我本来是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间,因洋人欺负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动气。但是虽没有阻拦(载漪、载勋、载澜)他们,始终总没有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火气一过我也就回转头来,处处留有余地。我若是真正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打不下来的道理?!”

老太婆说“难道一个使馆有打不下来的道理?!”确有几分道理,因为她的德国克虏伯厂制造的重炮没有动用呢!那么老太后的德制大炮在哪里呢?原来它是配备在荣禄的嫡系部队“武卫中军”的炮队里。当董福祥猛攻使馆十数日不得下,端王乃以上谕调中军分统张怀芝派开炮助攻。而这武卫中军所用的德制“开花(弹头爆炸)大炮”连后来德国军官都自叹少见,其威力可想而知。

所以张怀芝奉命之初自觉是立功的机会。他乃在城头架好大炮,瞄准使馆区,只要放三五炮下去,各使馆就成为尸体狼藉的一堆灰烬了。正当他要下令开炮时,这位三十九岁的军官忽然灵机一动——他知道炮声一响,后果就难以收拾了。他又改令缓发。随即自己下城直趋荣禄官邸请示,要他的顶头上司手写一道发炮的命令以为凭据。荣禄不敢亲发命令;也不敢不发命令。双方僵持甚久。这一来,怀芝更不敢离开荣府,自作主张,便在荣府赖着不走。最后荣禄缠他不过,乃支吾其辞说:“横竖炮声一响,里边(宫里边)是听得见的。”他闻言大悟。乃匆匆赶回城上,谎说炮位不准,需重测方位,遂把目标定向使馆后之空地。众炮齐发,轰了一天一夜未停,直至上谕再次停攻始止。使馆虽饱受虚惊,宫中府中均至为欣慰。

后来的结果就不用多讲,围攻使馆的闹剧就这样一松一紧、亦真亦假的闹到八国联军攻入京城,中国首都就此沦陷。占领期间联军的奸掳焚杀是如何残酷,也不多言。只提一点,当时中国人口四万万,八国政府漫天要价,赔偿四万万五千万两,平均每位中国人一两白银,此即为著名的《辛丑条约》。

今天为何要从义和团谈到南海局势,看到这里读者想必能够明白:其局面何其像也!笔者在前面的文章《南海风云、三公消费与甲午之战》就已提及,越来、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以实际的行动占领岛屿,具体的措施开采资源。反观中方应对,却只会谴责、抗议,以口水对军舰,以姿态搏领土,何其好笑也,其雷声大雨点小的作为,与“横竖炮声一响,宫里边是听得见的”装样子,有什么两样?有什么区别?若问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原因何在,王小平先生在《从孔丘到孔圣人》一文的这段话,“正是在专制权力的诱惑下,几千年来,不断上演着不绝于书的宫廷争宠夺嫡之争,朝中君臣之间和大臣世家豪门之间,攻击阴谋倾轧不断,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明争暗斗,直到来个大混战。无处而无之的权力瓜分的潜规则,早就消耗了从皇帝到胥吏,从民力到民心,从经济到军事的各种人心智慧和国力,各种宝贵的资源被内斗消耗一空。以至于整个国家只能维持最基本的脆弱的平衡。”可谓切中问题之根结,一语道破真机。所以,倘若专制的体制不改,再出现个“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宁予外邦,不予家奴”的政府,丝毫不用奇怪,虽皆说弱国无外交,但是并不全面,若一个国家的高官只想着把老婆子女身家性命都转移到国外去时,又怎么会有外交呢?无奈此即中国当下之严峻现实。

文章来源:《一五一十部落》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