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荻:论谣言

【新唐人2012年5月20日讯】 1.谣言不一定是虚假的。如果谣言全然是虚假的,我们就无法理解为什么还会有人相信谣言。

法国学者卡普费雷说:“谣言并不一定是‘虚假’的,相反,它必定是非官方的。”也有不少谣言随后得到了官方的证实。

2.谣言不是谎言。谣言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假的,但谣言不是谎言。如果因为谣言可能是虚假的而认为谣言就是谎言,那么我们恐怕不得不认为所有的科学家都是说谎者,因为科学家们所从事的工作是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而这些假设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谣言中虽然不能完全排除谎言的成分,但把谣言等同于谎言是有问题的。

3.谣言来自信息的空白,也反映大脑的“天然缺陷”。奥尔波特与波斯特曼提出了一个关于谣言的公式:

谣言=(问题的)重要性×(事实的)模糊性。也就是说,事情越重要,信息越缺乏,谣言就越大行其道。

这一问题也可以用另外一种现象来解释:感觉剥夺实验告诉我们,人一旦处于黑暗、寂静、缺乏外界信息输入的环境中,大脑就会主动制造各种幻觉来填补空白;人脑在加工外界信息时也很难离开主观愿望、思维模式和先前经验等的影响。由此带来的认知偏差不是说谎,而是人脑在认识世界上的“天然缺陷”。

4.谣言是探寻真相的努力。人们传播谣言不是为了说谎骗人,而是为了探寻真相。人们只有在认为谣言为真——或至少是可能为真的情况下才会传播谣言。

谣言是一种媒体,是一种集体性的探寻真相的努力,人们借此传播和加工信息,为已知的事件寻找解释并进行评论,对不确定的事件提出猜测,也对不可靠的消息进行修正和反驳。人们通过谣言来对何为“真相”取得共识,与“官方”争夺对“真相”的解释权,也逼迫“官方”披露更多信息。

5.谣言的关键不在于造谣。总有人把谣言归咎于少数几个造谣者,其实造谣者在谣言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被严重夸大了。

谣言是一种集体行动,反映人们对“真相”的理解和评价,也反映人们的希望和恐惧。有意造谣的只是少数人,但谣言能够得以传播还要依靠大量的传播者对信息进行筛选、传播和加工。是无数传播者决定了哪些谣言能够流传开来。

6. 控制谣言就是企图控制信息传播。由于谣言与“官方”争夺对“真相”的解释权,“官方”总是想要消灭谣言,改采取的方法包括“使人民绝对信任官方媒体和当局”;“发布尽可能多的官方消息,消灭一切信息空白点”;甚至还包括“减少人们的空闲时间”。

这些做法无异于企图消灭人们之间的横向联系和信息传播,使他们完全依赖自上而下的单向信息传播,从而为极权社会打下基础。

7.应该如何对待谣言?谣言不可能也不应该被消灭。要想减少所谓“有害”或“虚假”的谣言,除了让信息能够更加自由地流动、人们能够更加自由地讨论之外别无他法。同时,政府也要增加透明度,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文章来源:《自由亚洲电台》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