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平:每逢佳节倍忧亲

【新唐人2012年6月24日讯】在声声的祝福当中发现端午节到了,很多人关心的是,海外到底有没有粽子吃。别的地方我不知道,仅仅大温哥华地区我常去的两家华人超市,一年四季都有粽子卖,只不过平时是冷藏的,到了端午节的前后会有专门的柜台把粽子蒸好,热腾腾地拿出来卖。

昨天去超市看到粽子还真的不少,有荤与素之分,有甜与咸之分,有各种风味之分,林林总总不下十几种,特地买了几回来,算是回家过端午节了,其实在国外的生活,天天像过节。

人常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现在我是每逢佳节倍忧亲。我倒是真的很担心中国大陆到底还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粽子了,你可以告诉我,比海外品种多多了。你买来粽子,先要观察一下外面的叶子是不是再加工过的,打开以后先闻闻有没有异味,担心会不会是毒大米做的,里面的红枣是不是被药水泡过……..你吃的那个根本就不是我们老祖宗吃的那种粽子了,我们的祖先不是那么个吃法,而是像我们在海外这样,对这个粽子看都不用仔细看地吃下去。

我们也都知道为什么要吃粽子?传统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那么我们先来听听屈原的故事。屈原出身于楚国的贵族,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起初受楚怀王的信任,主张授贤任能,彰明法度改良内政,联齐抗秦。

但是,朝中奸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举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自杀。

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放逐的历史,到了今天,我们这些跑到海外的人难道不是和屈原一样被放逐的吗?中国要是好,谁会远走他乡?除了贪官以外,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属于自我放逐的。楚国为何灭亡,就是奸人当道,真正爱国的人没有好下场。等这个地方被秦人灭了,被秦王实施暴政,人们才意识到纪念屈原的重要性,一个会反思的民族是优秀的。

但是两千多年以后的中华民族又怎么样呢?里面的有些人已经彻底堕落了,仔细想想难道不是这样吗?两千多年前人们为了纪念一个被放逐的爱国者开始吃粽子,吃粽子不仅是纪念,而且是反思。今天的一些人吃着粽子对那些在海外的人说,中国已经跟你没关系了,这个国家轮不上你来爱。一个自甘被人奴役,拒绝被关怀的人已经根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了,甚至连传统意义上人的称号都不配,只能称为奴。

拒绝爱的人本身就不会自爱,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得爱。最后形成了一个相互投毒的环境,所以人们根本就吃不到传统意义上的粽子了,更不会像我们的祖先一样,吃着粽子反思自己,所以我觉得生活在屈原那个年代是幸运的,至少那时人们不会拒绝一个被放逐的人爱国。

到了今天,这个民族的灵魂被彻底搞丢了。仁、义、礼、智、信最后不都归结到一个爱上面?但现在哪里还有一个爱与被爱的环境。因此我会对那些还在国内生活的亲人和朋友倍感担忧,不是单纯为了他们吃到嘴里的食品,而是整体的环境在一天天地恶化,中华文明在一天天地堕落,这个民族和我血肉相连。

现在我才彻底理解当年的屈原为什么会那么痛苦,为什么会以死明志。但我绝对不会像屈原那样投江自杀,我就是死一百遍你也不会再为我吃粽子,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我们老祖宗吃粽子的意义,所以才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粽子可以吃了。

我要好好地活下去,享受着那些流传到海外的传统中国文化,反思这个民族到底为什么会成现在这个样子。好好教育我的孩子,珍惜爱与被爱,让这些中华民族的下一代远离险境,薪火相传。无论生活在哪块土地上,我们世世代代还是中国人,年年可以吃到传统意义上的粽子,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

文章来源:《博客中国》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