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7月19日讯】(中央社记者陈守国金门19日电)学者调查发现金门河川整治水泥化,破坏鱼类栖地,甚至衍生原生种保育类鱼类灭绝。县府建设局今天表示,施作工法已逐渐朝向自然、减量设计概念,期望恢复改善鱼类原生栖地。
中华民国鱼类学会执行“台湾地区淡水鱼调查现况及保育策略”及“金门地区淡水鱼类群聚现况调查与保育策略规划”研究报告指出,原本在金门就不多的史尼氏小(鱼巴)可能已在这1、2年内因为仅存栖地的水泥化而在金门绝种,而对岸大陆厦门的情况不可能更好,因此史尼氏小(鱼巴)在金门的消失也意谓者这个物种在福建沿海地区小型溪流中的绝灭。
报告指出,台湾本岛绝种的大鳞梅氏(鱼扁)在金门虽然还存在,但栖地一再受到破坏,外来的吴郭鱼挤压生存空间,大鳞梅氏(鱼扁)也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
报告表示,金门早期实施战地政务,许多土地的人为干扰较少,但金门现在却“一岛两治”,国家公园管理处与县府各管各的,县府各单位也缺乏沟通,因此农业部门纵使有保育观念,却敌不过工务与水利部门的动作。
研究团队未来将在金门建立人工溪流保种中心,期待根绝外来种,维持大鳞梅氏(鱼扁)的自然栖地。
县府建设局表示,金门早期因军事管制,限制土地的超限利用,保护许多珍贵的自然及生物多样性资源,但近年土地高度开发及区域排水沟的整治、外来物种如吴郭鱼增生危害以及污染、破坏环境等问题,也造成保育鱼种大鳞梅氏(鱼扁)栖地的破坏与竞争。
县府建设局农林课表示,经查金沙镇光前溪及斗门溪整治,约略在民国80几年完成,仅施作两边护岸,保留既有渠底,并依周边农民需求,施设拦水堰;94年施作光前溪整治工程,更结合鱼槽护岸、生态人工湿地概念进行施作,目前河岸生态丰富,有金门特有的金门斗鱼、鳝鱼及珍贵的大鳞梅氏(鱼扁),经长期观测,近期有水獭出现觅食及排遗。
农林课表示,为确保金门仅存的大鳞梅氏(鱼扁)栖地环境,县府2月邀请国立海洋大学、国立中山大学、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务局、金沙镇公所、县水产试验所、工务局及金沙镇杂粮产销班等座谈,研商、探讨保育鱼类生态、栖地环境、改善措施及后续复育等议题。
金门县政府表示,希望结合社区及产销班力量,推动护鱼保鱼工作;今年将进行“金门地区保育类淡水鱼大鳞梅氏(鱼扁)栖地及族群调查与保育策略规划”研究,进行现况调查、栖地保育规划、鱼类复育、基因型分析、外来种移除及教育训练等工作,从多方面进行水域栖地原生鱼类生态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