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忆故宅(六)

【新唐人2012年8月3日讯】磨砖对缝

大门楼是大门外边的砖石结构部分,上自房顶下至台阶。最规矩的大门部分的屋顶是高于南房的(一般大门开在南房东边的第一或第二间房),屋顶装饰也更多一些,屋脊两端突出向天空翘起,叫做朝天笏,给人轻灵婉转的感觉。屋檐以下连接两边山墙的过渡叫做戗檐,这里一般都以砖雕装饰,砖雕的主体是寓意平安吉祥的、或狮子麒麟等瑞兽之类的题材,比如有卐(音万)、柿子、如意代表万事如意等等。戗檐以下的山墙讲究的做法就是磨砖对缝。最下边的台阶是大块的青条石铺就,有的台阶两侧石头是斜面的就象滑梯一样叫做垂带,一些老宅子门口不知几代的孩童在此玩游戏打滑梯,被磨得光光亮亮的石头里不知照进了祖孙几代人儿时的身影,很是有韵味。

可能有人不知道山墙的概念,一栋房屋有前后屋檐,屋檐下面的墙叫做檐墙,房屋两个侧面相当于房子的截断面,因为屋顶是中间屋脊高顺势下来屋檐低就象山一样,所以房屋侧面的墙叫做山墙。因为这个名词我小时候还闹过笑话呢,我家的房子和邻居家是连在一起的,两家共用一座山墙,所以大人管这个叫做伙山——两家伙用的山墙,我那时候上小学吧,也不知道这些名词的概念,一次家长说房子的事情说:咱家和隔壁李家从解放前两家之间就是一座伙山。我听完吃了一惊,原来我家的房子是建在一座火山上呀!这还了得,我就那么理解了,转过天来到了学校和小伙伴还分享这一惊人的事情。

山墙是什么意思我们说清楚了,那就介绍磨砖对缝吧,这在传统建筑中的术语叫做干摆到家。因为一般的砌墙方法是在砖与砖之间抹上灰浆,这样一层层的往上垒,砖与砖之间你可以看到灰浆有一定的厚度,叫做灰口。但磨砖对缝就没有灰口,你只能看到一个缝隙,为了使缝隙更细如刀刃要提前把砖都打磨平整,然后就这么把砖一层层的往上摆放整齐,一直到最高处,所以叫做干摆到家。但是还没完,都摆好了之后用糯米汁从上往下徐徐灌注,使米汁渗入每道砖缝,再晾干之后砖就粘在一起了,最后还要把整个墙面抛光,墙面素雅、紧致、整洁。我也见过现代的仿古建筑这么做磨砖对缝,就是用现代的红砖砌墙,外边罩上一层水泥,水泥上用刀子画出砖缝一样的线条,毫无韵味!

你可别小瞧了这糯米汁,我们传统建筑施工时他可是很独到、关键的。明代的长城东起山海关老龙头,长城的起点是泡在海水里的,几百年岁月和波涛的侵蚀使古老的墙砖剥脱、粉化,但用石灰和糯米混合的灰口却还没有改变,你不得不赞叹我们的先人是怎么发明的这个配方。当然随着文革的破坏和后来为了开发旅游重修古建筑,都已经面目皆非了,尤其是开发旅游的修复最是空前的破坏,如果说文革对古迹和传统文化是破坏和摧毁,那现在的有些修复简直就是强奸。

因为古人施工的每一步都很用心、讲究,处处体现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对自然、生活的认识。就拿这个砖来说吧,以前在窑里把砖烧好后要马上浇水,所以砖的颜色是青色的,现在烧砖自然冷却就是红色的,从感觉上说青砖的住宅显得生活的色调沉静踏实,红砖的住宅狂躁,另一方面砖烧好后马上浸水冷却是为了去除火毒,对人体有好处。古人要是给砖浇水估计得从井里把水汲出,还得挺费劲的把水提到窑顶再往下浇,比起现在打开自来水龙头直接举着水管冲可麻烦多了,即便如此现在也没有人费那个力气和多花水费提高生产成本。

还有制作砖坯子的土质也很有讲究,要用粘土是一定的了。但如果是制作磨砖对缝或砖雕用的砖,必须先把粘土搅成泥浆用很细的罗过滤,把大颗粒的杂质去除,还要把泥浆沉积一段时间再用,烧出的砖细腻没有沙眼,打磨或者雕刻效果才美观,这些工艺那些老师傅们会严格的操作,不会偷工减料,现在有人监督还造假呢,所以以前就是做个泥瓦匠都知道自我约束坚守职业操守,因为人们相信“存心有天知”。烧砖最讲究的是烧制紫禁城里大殿的地砖,一块砖的制作周期要一年以上,那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其砖贵重无比故称“金砖”,然与民居住宅无关,在此不赘,以后可以单独作文介绍。(待续)

文章来源:《新三才》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