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书:无数次走进会计司胡同的那个小院

【新唐人2013年1月4日讯】你能猜一猜这位朴素到家的老人是谁吗?

你能想像在这样一间普通的平房里,它的住了近40年的主人又是谁吗?

告诉你,20年前曾经发生过一件让全世界震惊全中国动荡的大事,相信这时,你应该就可以想到了,这里是哪里,是谁的家,那位白发者又是谁了。可以说,20年前的事,就是在这里开始并发生的。

2010年的2月27日,我来到了李昭妈妈家。耀邦叔叔的夫人李昭妈妈今年已是89岁的高龄了,头脑依然清醒,思维依然敏捷,依然平易近人,……。静悄悄的小客厅里,只有老人静静地在看着电视。或许是我的突然到访,让老太太有点吃惊。她的第一句话是:你怎么来了啊?!我二话没说,一步上前,紧紧地抱住了老人,来了个大大的拥抱代替了一般人的握手礼。很多年了,几乎就是从20年前开始的,每次的见面和告别,我都是以这种方式,不管一年来几次,也不论是否刚刚见过面。我的内心始终保持着这种冲动和激情,刻骨铭心的事怎么可能淡忘呢?!。

看着这间几乎没有修饰的会客厅,纯化纤的地毯,卡其布面的沙发还是耀邦叔叔生前用的那一套,既使是在大客厅里,会见外宾也都是这样的家具,那台电视是刚换了没多久的,……,转眼20年了,始终如此。整个家里的摆设依旧,氛围依旧,连空气都依旧,唯独只有一样,那就是常年摆放着的鲜花,堆满了大客厅的一半空间,每次去都让人眼前一亮,这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景仰耀邦叔叔的人敬献的,20年来,年年如此,月月如此,日日如此。鲜花上方的墙壁上,叔叔的那双眼睛静静地注视着你,应该有话想说吧……。

谈到我妹老五刚从台湾旅游回来的感受,她说6个字即可括之:“真是一个宝岛”。老太太问我怎么讲,我说,山水风光极美、台北故宫文物超精、小吃与水果好吃的不得了,外加从空中到落地,从景点到宾馆的服务好的不行。顺此势我又说,“您今年也到香港和台湾走一走吧”,她笑而不答,我说“这是替耀邦叔叔了那个看看大好河山的心愿啊”,儿媳小平说,不会批的……。

老三德华哥兴冲冲地进来了,手中有两本香港刚出版的回忆耀邦叔叔的新书,其中一本《冲破思想的牢笼》,讲的是叔叔主管中宣部那段时间的事儿,我相信会有好看的内容,因为但凡只讲官话套话的书籍放国内出版就可以了,完全不必舍近求远、舍廉求贵。

趁着老人在看一位画家刚刚送来的画册之际,我拍了几张照片,没有设计甚至也都没有告知老人,就按下了快门。因为没有旁人,我只好放弃了与李昭妈妈合影的念头。这位女画家姓赵,半路出家但已颇有成就,她的泼墨作品曾被作为国礼跨出国门。我拿起翻看,与老太太交流说:“我看不懂现代派,不明白是表达啥意思呢。咱只能算是个土包子了”。老太太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也一样,没看懂。咱俩儿是两个土包子!”于是,李昭妈妈和我一起,在小客厅里放声大笑,哈哈。说明一点,这时屋里只有我们俩人,所以我才有些肆无忌惮。

20年过去了,中国人现在的精神面貌和内心深处都有了很多很深的变化。眼下可以告慰叔叔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愚昧,跨出了井口,今天中国老百姓追求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响往安定富裕的生活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从孙志刚之死导致废除《收容法》,从重庆钉子户唐福珍开始加快修改《搬迁法》,……。尽管这种变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是很慢,但站在2000多年如此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看中国,称其“日新月异”应不为过。当然,叔叔是先驱,像谭嗣同一样视个人生死不顾;叔叔是推手,身体力行,敢想敢拼;叔叔是思想的先行者,在中国走向进步与文明的进程中点燃了一盏灯。

李昭妈妈要留我吃晚饭,好几个小时老人都没休息,我怎能忍心。从家里出来,我对自已说,拿破仑曾预言,中国是个没有醒来的狮子。但我大胆补上半句,只要有一个好制度,世界就没必要怕这头狮子。相反,没有一个好制度的话,害怕这头狮子的应该是统治者,因为他们将首当其冲,我坚信。

写于2010年2月28日元宵之日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