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绍兴香糕的传说

【新唐人2013年1月7日讯】 绍兴香糕是浙江名点,是用精白粳米磨成米粉,配上适量的中药丁香、砂仁、白芷、豆蔻、大茴、白沙糖等食材,和粉成型后,放到白炭火上烘焙制成。绍兴香糕黄而不焦,入口松脆酥散,气味香甜,并有解郁、和中、开胃、健脾之功能,是清朝皇宫的八大贡品之一,有“进京香糕”之美誉。关于绍兴香糕,在民间还一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以前,杭州西湖边的城隍山下住着一个姓孟的绍兴人。由于他年纪轻,大家便叫他小绍兴。小绍兴每天半夜就起床,磨米粉,蒸松糕,天亮后再挑起糕担沿衔叫卖,以此来养活自己和瞎眼的母亲。

由于杭州人有过年登山,以讨“步步登高”吉利的习惯,所以,每年大年初一,城隍山上山下,游人如织。有一年,大年初一这天,小绍兴来到城隍山上卖松糕,游客多,松糕卖得很快,不大一会儿功夫,就卖得仅剩了一小块破碎的松糕了。小绍兴想起母亲还未吃饭,便留下了这块破角糕,准备带回去给母亲吃。

当小绍兴走到城隍庙时,只见一个白发银须的老人,身边有两只破碗,口对口地对在一起,老人看到小绍兴就伸手向他乞讨。小绍兴见老人衣衫褴褛,瘦骨嶙峋,非常同情,便摸出几文铜钱给老人。谁知老人不要铜钱,却要讨块松糕吃。小绍兴便拿出留给母亲的破角糕,递给了老人。老人不客气地吃了下去。

小绍兴回到家里以后,把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也认为救济老弱是应该的,赞许儿子的做法。从此,小绍兴天天走过庙门口,只要看见那老人,便送给他一块松糕。

有一天,老人见小绍兴愁眉不展地递给他一块糕,便问道:“你有什么不如意的事吗?”

小绍兴答道:“连日阴雨,生意清淡,松糕卖不出去。我娘吃了卖剩的糕,得了重病,茶饭不思。”

老头听了哈哈大笑:“别着急,要吃的没有,良药我可有。”说着,从怀里掏出个葫芦,交给小绍兴。吩咐他做松糕时,将葫芦里的药放到松糕里,他娘吃了这种糕病就会好。说完话,一阵风起,老人就不见了。小绍兴方知遇到了神仙。

原来这是上八洞仙吕洞宾,因见人间热闹,便下凡来看看,遇到善良的小绍兴施舍松糕,巧结善缘。如今小绍兴母亲病重,吕洞宾当然要帮助他们母子度过难关,同时也有意彰显善有善报的天理。

小绍兴这时回想到老人那口对口,对在一起的破碗,分明是暗示一个“吕”字,猛然醒悟到这就是吕洞宾。于是高高兴兴地回到家,按照吕洞宾指点的方法制松糕。他先把葫芦里的药倒出一点儿,放进糕粉里,制成糕胚,放到旺火上蒸熟蒸透。待糕冷却后再一块一块地排放在炭火上,烘成金黄色。烘烤出来的松糕散发出一股奇香。

三天三夜水米末进的老母亲闻到这股异香,顿时觉得腹中饥饿,即叫小绍兴把糕拿来吃。老母亲吃下糕后,第二天病就好了。从此,小绍兴就一直用这个办法制糕。由于这种糕奇香扑鼻,食之松甜可口,大家都赞不绝日。于是改松糕名为“香糕”。因为香糕是小绍兴做出来的,又被称做“绍兴香糕”。

后来,人们才明白,香糕里放进去的药,原来是中药里的砂仁。砂仁性温,能理气宽胸,健脾和胃,增进食欲,适用于脾胃气滞以及消化不良等症。作为一种疗效食品,后来香糕的制作配方又加入了白芷、豆蔻等食材,其保健功效更强。

故事来源:《农历网》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