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二十四节气:惊蛰(视频)

【新唐人2013年3月5日讯】惊蛰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运行至黄经345度。这时气温回升较快,天气转暖,渐有春雷萌动。“惊蛰”即是指钻到泥土里蛰伏越冬的各种昆虫、小动物苏醒出来活动,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开始生命的历程。这个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

2013年的惊蛰节气在3月5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写道:“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yú),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意思是说,春雷在东方轰隆炸响,惊醒了蛰伏冬眠的各种昆虫,它们纷纷钻出洞来,开始活跃于草丛树木之中。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华夏先民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惊蛰时节,气候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景象。此时,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大陆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南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观田家》诗写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恰如这首诗的描绘,惊蛰时节,春天已经开始,勃勃生机已经显露,此时,中华大地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

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此时,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而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也很高,应适时追肥,浇水灌溉是必不可少的。南方雨水的地区,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此时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

相传惊蛰的节气神是“雷公”,而传说中的“雷公”是一只大鸟,随时随地拿着一支铁锤,就是他用铁锤打出隆隆的雷声,唤醒大地万物,人们才知道春天已经来临了。古代农夫把“惊蛰”这一天打雷视作来年将会丰收的好兆头。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意思是,春季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时却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此时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大家都知道,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经络气血正常运行,则身心健康,故平时注意加强自我涵养,养成冷静、沉着的习惯。尊明师,交益友,多听美好音乐,多晒太阳,有规律地散步慢跑等,都有益于身心的健康。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

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特别是冰糖蒸梨对咳嗽具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制作简单方便,平时不妨把其当作甜点食用。另外,咳嗽患者还可食用莲子、枇杷、罗汉果等食物缓解病痛。

从饮食方面来看,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可多食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日常生活中,根据各人体质可选择如豆腐、油菜、慈姑、白萝卜、扁豆、包菜、蚕豆、洋葱、紫菜、荸荠、白果、枇杷、芝麻、蜂蜜、甘蔗、桃仁等食物。适当增加煮食各种粥类,如糯米、薏苡仁、红小豆、黑豆、大 枣、花生、黄豆煮粥。也可选用一些活血养气之药品褒汤饮用。油腻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且每餐不宜过饱。

http://www.youtaker.com/民风民俗二十四节气:惊蛰(视频)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