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修复 陈瑞彬用心赢肯定

【新唐人2013年03月22日讯】达人带路系列(中央社记者魏纭铃台北22日电)书画裱框修复,在台湾不是主流技术,并不多见。台北锦华堂负责人陈瑞彬,年仅40出头习得相关技能却已有20年,客户不乏喜爱收藏书画的政商名流,信用与用心是他的成功关键。

南投子弟陈瑞彬,幼时因调皮好动,国小4年级被送去学书法,没想到学出兴趣,更学出一辈子的事业。

陈瑞彬写得一手好字,国中时拿着写的春联在街头巷尾贩售,高中更靠着卖春联,5天就赚进新台币20万元。之后,念美工科的他北上学艺开店,先后曾到苏州、香港和上海拜师学艺,跟随专业裱画师傅学习相关技术。

台湾气候潮湿,书画保存若没有妥善照顾,很容易泛黄发霉生斑,于是书画裱框修复等工作就很重要,其中单是作品裱框使用的浆糊,大有学问。

浆糊有分化学和天然,陈瑞彬说明,许多裱框店买添加防腐剂的现成化学浆糊,少少的钱能买一大桶,可以用很久,而真正品质良好的浆糊,是用面粉和中药自制的,这种浆糊若没有在一定时间内用完,会变硬坏掉。

陈瑞彬解释,使用天然的浆糊,一方面不会破坏宣纸纤维,二方面也不易让宣纸变黄,“其实自制浆糊成本也不高,只是保存期间不长,要不要使用的关键,也是看裱框店的用心程度。”

会被专程拿去裱框修复的书画,不外乎都是备受珍爱典藏或价值连城的作品。不肖业者将客户要求修复的名书画作品,以赝品替换,大有人在。陈瑞彬说,做这行靠的就是让客户真正安心的信用。

裱框修复说起来简单,其技术并不是一两天便可习得而成,对于破损程度、纸张质料、颜料种类等判断,都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累积及过人的耐心及细心。即便已是裱框修复界翘楚的陈瑞彬,仍谦虚的说,自己还在不断的学习。

一般传统国画装裱需用4层,除作品本身的画心,之后还有命纸(作品背后覆盖的第一层纸称为命纸,意即延长作品寿命的纸张)及2层背纸。修复时,大致概念是在画心不损伤的前提下,将画心与命纸托出分离。

修复有折痕破损的书画,其中所需的体力与专注用心,非一般人能想像,更何况是破损度严重到碎裂、打不开的作品,陈瑞彬都能像施展魔法般,将它们焕然一新。

将客户所托的作品修复完整漂亮,再交还给客户手中,对陈瑞彬来说,处理千万名画的压力,在这种使命必达的成就感之下,更显得微不足道。他认为,做这行要讲究信用和良心,他在25岁于台北信义路边的小巷创立了锦华堂,已成立17年之久,因为他一路秉持的坚持,如今累积的客户除了博物馆及爱画惜画者,更有不少是高知名度的政商名流。

陈瑞彬说,学习裱框修复技术是渐进的,学会裱才能学复,很难说清楚要学这技术多久能上手,一切还要看个人天赋与兴趣。

陈瑞彬有开设裱画班,目前有5名学生跟着他学艺,2名已学了超过10几年的学生外,还有1名学了4年之久的英国人,他希望能将裱框修复的技术,继续传承绵延下去。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