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5年11月24日讯】(新唐人记者李昱报导)近日适逢中共前领导人胡耀邦的百年诞辰,各界媒体包括中共官方的舆论宣传,都似乎比往年热烈。胡耀邦究竟留下什么遗产,让人至今感怀?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最近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称,胡耀邦与大多数中共领导人分道扬镳,是中共高层里为数极少的“非典型领导人”之一。但丁学良观察分析胡耀邦的言行,认为他从来没有试图取消“党的权力”,他其实是在试图使执政党的权力持续良性化。
丁学良解释,“非典型”是社会学经验分析“不属于大多数、不属于主流类型”的意思,也就是说,胡耀邦与他的大多数经历类似、地位相当的同事们非常不一样。
丁学良首先探讨了胡耀邦与“权力学”的关系。
对毛泽东而言,“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有了政权就有了一切,没有政权就丧失一切”,这是1967年8月13日的《人民日报》中的《青海省革命委员会致敬电》所引用的毛语录。丁学良表示,毛泽东做了党的最高领袖后,就是每日每时以“权力学”训导其下属,直至他政治斗争的终结阶段。
胡耀邦那一代的中共领导人,“权力”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丁学良说,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后,他们有了百分之百的痛切体会——有权就有了一切,无权就丧失了一切。他们吸取的诸多教训里面最核心的是:“人民的权力”绝对不能落实,不能让老百姓有权造反,人民一有权中国必乱套。
丁学良认为,胡耀邦就是从自文革后期开始,渐渐地成了领导层中的一个“非典型”者,与他的大多数同事们慢慢分道扬镳。胡耀邦并不认可“文革动乱十年,根子是人民有权造反”这种似是而非论。
从《胡耀邦思想年谱》上可以窥探到胡耀邦对“权力学”的解构思路:国家的利益离开了人民的利益,就是抽象的,没有意义的。
丁学良观察,胡耀邦自文革结束到他被迫辞职的十多年里,他均遵循一个路子,那就是如何让中国的党政系统从“以权为本”转型至“以民为本”。胡耀邦绝对没有试图取消“党的权力”。
丁学良认为,胡耀邦致力于改变“人民的权力虚幻化”的长期趋势,阻止把党组织的权力落实成“本人的权力”。丁学良更为直接地剖析道:胡耀邦其实是在试图使执政党的权力持续良性化,以“如何对待人民”来衡量执政党是好还是坏。
胡耀邦下台后至今,在民间的威信未减。丁学良认为,之所以会这样,这是因为中共建政后,老百姓从未被善待,只要某一位权力者对他们好一点,就一直不会忘怀。
丁学良不否认,胡耀邦是一个心直口快、缺乏心机、不善谋略、待友待敌几乎一视同仁的中共领导人;胡耀邦批评“党的权力”的话语,诸如:‘有权就有一切’,一些人拿了权到处做坏事等,丁学良也不乏枚举;对胡耀邦“推动对干部特殊化的约束规定、为历届政治运动的受害者平反、经济发展规划把“富民”置于“富国”之前、新闻工作中“人民性高于党性”等做法,丁学良也加以肯定。
不过,丁学良提醒,在纪念胡耀邦的同时,我们也要了解胡耀邦的这些“非典型”的言行。如果不了解,可就太看低了他。
观察人士认为,正因为如此,胡耀邦成为了中共党内和民间都有很高声望的“国宝”级领导人。而在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等“国妖”、“叛徒”被一一抛出,中共高官贪腐程度的登峰造极让中国人,乃至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之际,胡耀邦再次被高调纪念,正好可以帮助中国共产党平衡些许民心。
《九评共产党》一书中一针见血的指出:改革也罢,开放也罢,中共的目的只是为了死死维持其集团利益和独裁政权。历史上,每次中共遇到危机时,都会表现出一些改善的迹象,诱发人们对中共的幻想。无一例外的是,这些泡影一次一次都破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