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被曝半年虚增逾万亿 恰涵盖股灾期间

【新唐人2015年11月25日讯】(新唐人记者何雅婷综合报导)中国证券业协会日前发布外证券业务开展情况报告称,中信证券在今年4月至9月期间,累计虚增互换业务规模1.06万亿元。中信证券随后通过电子邮件发布声明称,上述虚增情况系该公司的系统升级造成对外报送个别信息的错误所致。但也大陆财经类传媒引述业内人士分析称,虚增业务规模可能是为了掩盖资金的真实去处,为了能更灵活地运用资金。中证协则称,目前正对相关情况作进一步的调查核实中。

11月24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场外证券业务开展情况报告称,中信证券自4月至9月报送的场外衍生品月报数据出现重大误差,造成其间各月互换业务新增规模及终止规模同时虚增,但未对每月存量规模造成影响。目前,协会正在进一步调查核实,如果发现违规情况,“将视情节相应采取自律管理措施”。

随后,中信证券发表声明解释称,中信证券透过电子邮件发布声明表示,这是公司系统升级造成的对外报送个别信息错误,但公司的存量规模数据是正确的。公司在发现相关问题后,已于11月初进行了数据更正,当前,公司互换业务规模不超过400亿元。

但大陆“财新传媒”却在相关报导中引述一位熟悉收益互换的市场人士的说法表示,虚增业务规模,可能是为了掩盖资金的真实去处。

该人士分析称:“因为融资融券额度有上限,券商手里即使有钱也会碰到天花板而借不出去,于是资金可以走收益互换,而且很隐蔽。虚增的这些钱可能做了其他的用途,最后被发现没有用来做互换业务,所以才是虚增。”

据报导,所谓的收益互换,是监管批准的衍生品工具。就是券商与投资者签署柜台交易合约,双方根据协议约定在未来某一期限内,针对特定股票的收益表现与固定利率进行现金流交换,投资者与券商互为交易对手方,因为只对收益进行现金流交换,不用股票实物交割,操作起来非常灵活。

分析指,由于受到两融额度上限以及场外配资清理整顿的影响,股票收益互换业务在今年股灾发生后受到券商青睐。通过这一渠道,券商可为投资者加杠杆,杠杆比例可达3倍-5倍。

据称,2013年,股票收益互换业务启动试点,中信证券、招商证券、银河证券、光大证券、中信建投和中金公司等6家券商率先获得首批试点资格。而中信是国内市场最大的场外权益衍生工具发行商之一。

业内人士分析,收益互换可以让券商收到手续费和融资费用,是很大一笔收益和金融创新!而在为数不多做收益互换的券商中,能达到高频交易交易股指期货水平的,只有中信一家。

财新特别指出:由于中信证券虚增互换业务规模的时间,恰恰在今年4月至9月,覆盖率今年夏秋股灾和救市的关键时点。目前尚不清楚两者是否有关联。

众所周知,今年8月25日,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徐刚等八人涉嫌违法从事证券交易活动已被公安机关要求协助调查。5天之后,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徐刚、刘威,金融业务部负责人房庆利以及另类投资业务部总监陈荣杰四名高管因涉嫌内幕交易被公安机关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

9月15日,中信证券总经理程博明、运营管理部负责人于新力、信息技术中心副经理汪锦岭等人因涉嫌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被公安机关带走调查。

这次中信证券又被踢破虚增互换业务规模,个中是否还隐藏了什么猫腻尚不得而知,但这个消息被公开,对中信证券来说,确实是雪上加霜。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