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6年1月20日讯】又要过年了!传统的中国新年,要是没有年糕,就好像缺了点什么。人们用年糕来表达过年的喜庆和对来年的美好愿望。而年糕也确实有着古老的渊源。
早在辽代,现在北京这个地方,正月初一,就有家家吃年糕的习俗。到明朝、清朝的时候,年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大众小吃,并有南北风味之别。年糕美味·香甜·醇厚,演绎了浓重的历史文化。
年糕的传说
关于年糕的来历,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远古时,有一个叫“年”的兽,生活在深山里,以其它兽类为食。严冬,野兽都躲了起来,饥饿的“年”就下山吃人,搞得百姓苦不堪言。后来有个高氏族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年”下山之前坐好食物,一块块地放在各家门外,“年”来了就吃各家门前的食物,吃饱就回到山上去了。“年”走了,百姓相互祝贺又躲过了“年”关。年复一年,做年糕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苏州还有另一个传说。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帮助阖闾夺了吴国的王位,踌躇滿志的阖闾,令伍子胥筑阖闾城(即当今的苏州),以显示他的功德。此时吴王终日沈湎酒色,伍子胥预感必有后患。伍子胥在建苏州城墙时,以糯米制砖,埋于地下。不久后,吴王阖闾驾崩,其子夫差继位,伍子胥力谏夫差拒绝越国越王勾践的求和,夫差听信谗言,对伍子胥赐死。自刎前,伍子胥告诉亲人:“我死后,如遇饥荒,可在城下掘地三尺觅食。”伍子胥死后,越王勾践便举兵伐吴,苏州城被团团围住,吴军炊断粮绝,百姓更是凄惨。人们想起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在城下掘地三尺,果得糯米砖充饥,使人们度过了饥荒。此后,每到寒冬腊月,苏州人就准备年糕,一来表示对伍子胥的怀念,二来可供在辞旧迎新的节日与亲友分享。
年糕的制作
用糯米制糕的方法可以追溯到北魏,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面团,将枣、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颇具中原特点。
现在北京的年糕成为北方的代表,用黄米或江米面加各种辅料蒸制而成。色泽黄如玉,口感腻如脂,掺油粉,蘸蜂蜜颇香渚,可以馈赠邻里亲族。
南方的年糕则有所不同。在广东,年糕一般以糯米粉、粘粉、生油、瓜子仁、竹叶等为原料制成。其色泽金红、软滑甜香,味美可口。
(新唐人记者又容综合报导)
◇【新唐人】编辑整理作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地址,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