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英雄人物】秦始皇(3) 明主治国

第三章 明主治国 百世筑基

一、天下底定,拓土开疆

秦始皇是一位富有雄心壮志之明君,一生勤政。史书称秦始皇“昼判狱而夜理书”,夜以继日,辛勤工作。据载,每天批阅各种奏请简札达一百三十多斤重。

他完成统一大业之后,又以其非凡之雄才大略,拓土开疆, 迅速制定与颁布了一系列开创性法令及措施,建立并完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皇朝。其所奠定之皇朝体制,为中华民族后两千年奠定了坚实基础,揭开了历史新篇章。

秦朝以前夏、商、周三个王朝为三个大国。中等国谓之方国或诸侯,小者以族属为名,星罗棋布。其生存状态,一直处于融合与兼并过程中。

夏朝之疆域跨今黄河中游南北两侧。商灭夏朝,疆域扩至黄河中下游两侧,但均无明确疆界。西周灭商之后,号称“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诗‧小雅‧北山》)据春秋前期王室大夫詹桓伯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毫,吾北土也。”(《左传‧昭公九年》)周王室在这个范围之内仍未统一,王室只占据邦畿以内地区,其它皆为大小封国,皆处独立或半独立状态。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战国时期,七雄争战,谈不到统一。唯到秦始皇时,才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疆域形势。

秦始皇在灭六国之后,并未停止前进步伐,而是命灭楚之军事统帅王翦继续向东南进军。东越投降,将其疆土划入会稽郡(今江苏苏州)。闽越投降,就地设闽中郡(今福建福州)。又命尉屠睢等进军岭南,在南越北区设南海(今广东广州)、桂林(今广西桂平)、象(今崇左)三郡。又命常頞向西南夷进军,开五尺道,自今四川宜宾南达云南曲靖。

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其间五百四十九年,诸候混战无休无止,百姓为躲避战争,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农业受到极大破坏,大量田地荒芜。在中原各国相互征战、无暇北顾之时,匈奴乘机南侵,攻掠秦、赵、燕三国北方边地,南下骚扰周边地区人民,给华夏子民生产和生活带来重重灾难。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命将军蒙恬率士卒三十万北逐匈奴,收复河南(今内蒙古伊克昭盟),置三十四县。又北渡黄河,据阴山,连接旧时秦、赵、燕长城为一体,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鸭绿江,延袤万里,以北防匈奴,这就是著名之万里长城。

在消除匈奴威胁之后,秦始皇又立即调转矛头,决心降服并大力开发越族地区,他迁移近五十万人口到越族地区与越人杂居,将中华文化传至周边地区及人民。

秦始皇在位时,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一倍。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管理和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土地统治稳固。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功绩方面,和汉武帝一样,历史上功高无量。

秦始皇首次从疆域上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中原南北疆土大统一。秦之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今越南中部),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史记‧秦始皇本纪》)比西周时疆域至少超过五倍,奠定中国现代版图基础。并将中华文化扩大至更多种族及区域。

二、皇帝为首,三公九卿

设皇帝为国家元首——秦始皇废“王”号,称“皇帝”,是开创历史之大事。古时只有三皇、五帝,却从无皇帝之称。皇帝已非旧制本族“大宗”,而是至高无上的国君。与之相应,皇后已非旧制国王众妻之正,而是执掌六宫、母仪天下之女主。皇太子已非旧制本族之“宗子”,而是储君,法定皇位继承人。皇帝尚在君、王之上,君、王则由皇帝任免。皇权神授, 在人间至高无上。秦始皇上承先秦两千数百年之结局,下启后世两千数百年之先运,成为本次人类中华史上第一位皇帝。

《史记‧秦始皇本纪》曰:秦王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着“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

秦始皇是华夏本次文明第一位皇帝,即名符其实的“始皇帝”。秦始皇设丞相、三公、九卿,负责朝廷各部门工作。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负责,一切听命于皇帝。丞相、御史、廷尉分管国家政务、监察、司法,分工明确,互不干扰,当今西方三权分立体制与此十分相似。另又废除世卿世禄制,自中央至地方之官员均由皇帝任免,无权世袭。虽然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众生,一朝文化,朝朝众生皆来自不同天国,但秦始皇所建皇权体制却一直被历朝历代所继承,直到清朝结束,共沿袭二千多年。全世界只有中国有皇帝;君、王亦皆由皇帝分封。

三、地方行政,郡县制度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度,设立中央直接管理下之郡、县、乡、亭、里等多级行政基层结构;该管理结构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到现在还在延续。

地方行政郡县制——秦始皇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郡直属中央,置守、尉、监三长,分掌行政、军事、监察。郡下设县,置令(长)、丞、尉三长,分掌行政、文狱、军事。郡县主要长官由命官充当,由皇帝任免。

郡县制是中国历史重要里程碑。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秦始皇肯定李斯所奏,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秦始皇建立大秦皇朝,使其后近一千七百年中国在管理制度上先进于西方各国。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都行秦政法”(《后汉书‧班彪传》),两千年皇权时代之中国,在制度上基本沿袭秦朝制度。

秦始皇这套皇朝体制,是中国古代制度的文明典范,是中华民族的守护神。两千余年以来,疆土保卫、神传文化进一步丰富,都得益于这一皇朝体制。

四、修筑驰道,扩建长城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下令将原秦国故地与原六国境内旧道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建为天子巡行天下的驰道。驰道中间称为“御道”,两侧称“旁道”。驰道宽阔平坦,在上面驾车速度极快。据汉代人记载,在驰道之上半日即可飞驰二百里以上。

秦始皇下令修数条以咸阳为中心之辐射状驰道。北至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东至成山头(今山东荣成),南至南海郡(今广州),西南至滇(今云南滇池附近),西至陇西郡(今甘肃岷县)。驰道宽十至十五丈,逢山开山,遇河架桥,路面全用石灰加胶土夯成。这些驰道,历经两千多年风雨,至今有些路段仍可见当年路面之形,可见其质量之高。

为消除北方游牧民族屡次侵犯之患,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抵御外袭,并派遣蒙恬出兵讨伐。原来各国之间都有一些长城,但北方长城不完整;统一后他下令把原来各国间的长城拆除,再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边长城连接起来,以防止北方匈奴南侵。给后世留下一条举世闻名之万里长城。

后世某些人,为诬陷秦始皇如何“残暴”,将春秋时齐国战将杞梁讹传为范杞梁,而有孟姜女寻其夫范杞梁哭倒长城的传说。还有些人为其立庙做像,颇费一番功夫。其实孟姜女哭倒长城,并非秦时长城,乃是齐国长城。明代作家冯梦龙在其所着《东周列国志》中于几百年前便作澄清。齐庄公之大将杞梁战死于且于门,“其妻孟姜氏奉夫棺,露宿三日,抚棺大恸,涕泪俱尽,继之以血。齐城忽然崩陷数尺,由哀恸迫切,精诚之所感也。后世传秦人范杞梁差筑长城而死,其妻孟姜女送寒衣至城下,闻夫死痛哭,城为之崩。盖即齐将杞梁之事,而误传之耳。”

修筑万里长城实是秦始皇最重要的丰功伟绩之一。后世伟人孙中山先生如是评论长城:“所以秦汉以后之事功,无一能比于大禹之九河与始皇之长城者⋯⋯”“中国最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之时代矣。”

长城作为当今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不只其自身作为人类文化、技术之奇迹流传于后世,而且正是由于这万里长城的存在,有效排除了对中华大舞台神传文化演绎之干扰,使中华正统文化得到保护。

秦始皇当年为将岭南百越地区纳入中国版图,派屠睢为主帅,率五十万大军南征百越。但秦朝大军遭百越顽强抵抗,加之岭南山路崎岖,粮饷转运困难,以致秦军受创,三年兵不能进。

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隔着五岭山脉,本无水路可通。但是,长江支流湘江上源与珠江支流上源,恰好却同出今广西兴安境,且近处相距只有1.5公里许。只需沟通两江,中原地区船运粮草,则可从水路越过五岭,进入岭南。秦始皇看到这种地理条件,巧加利用,于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命监御史禄,督率士卒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转运粮饷。在分水岭上凿出了一条水道,引湘入漓,造就人类河运史上一不朽传奇。

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4年),运河凿成,即是今日灵渠。它连接湘漓二水,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联通南中国水运网,使秦军得到源源不断的粮草补给和兵源补充,秦军迅速统一岭南。灵渠遂与都江堰、郑国渠同被誉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为世界上最古老之运河之一,且一直沿用至今。#

五千年辉煌神传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组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王馨宇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