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由两个政策看“寒门再难出贵子”原因

一份出自某高校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课题组的报告显示,“中国重点大学的农村学生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持续下降”。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在2003级就读于信息技术和设计与艺术专业的本科生中,来自管理、技术阶层家庭的学生分别占57.3%和58.3%,而来自工人、农民、下岗家庭的学生却只有25.4%和29.5%。

另有一份研究“教育改革”的报告显示,“考取清华大学的农村学生比例,从1980年代的50%左右下降至2010年的17%;考取北京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则从1990年代的30%左右,下降至2010年的10%至15%。此后,北大的官方数据再次表明,2014年录取的新生中,农村户籍仅占18.5%,已是近年来最高的一次。

从上述的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寒门再难出贵子”不再是人们心中的无病呻吟,而是赫然存在于今日中国社会的惨烈现实。或许有人会说,为什么我们如此期待农村的“寒门出贵子”?城市里亦有众多“寒门”。尤其是为了让农村的寒门出贵子,官方恨不得使出“洪荒之力”。

早在2013年时,教育部就开始发布通告,要“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继续实施并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通过“扩大规模”、“扩大区域”,也要实现“比上一年至少提高2个百分点”。2014年,这把只在农村“寒门”中点燃的“扩招”大火持续猛烧,不仅“覆盖全国832个贫困县”,还定下了“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的指标。

转眼之间,“有教无类”的公平原则以及旨在“择优”的大学录取原则,被教育部门拧巴成了“同情农村穷孩子”的极端行为。除此之外,同样处在高考录取分数线居高不下的大部分省市、城镇的高考生并没有受到这样的同情,他们仍被排挤在公平之外。也就是说,对农村寒门的照顾,实际上无法解决包括城市寒门在内的整个社会受教育机会不公的难题。

仅就农村的“寒门”而言,这类家庭也并非是恰逢孩子考大学才陷入贫困的。可以说,失学的阴影是打从他们到了受教育年龄之时,就开始一路随行。中国教育科学院某研究员已公开承认,在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淘汰竞逐中,农村学生便已处在相对劣势的地位。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劣势”并非由他们自身的原因造成,而是与国家出台的政策息息相关。

首当其冲的第一个政策要回溯到十几年前就在农村实施的小学“撤点并校”方案。中国各地打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的旗号,将农村普通小学的数量在2003至2012年的十年间,从360366所减少到155008所。学校减少,则意味着孩子们的上学之路更加遥远。2011年,“全国1185个县25127所县镇小学的服务半径平均扩大了43%”,“西部地区的270个县的小学服务半径扩大幅度为59%”。想想大山里的那些孩子,每天要步行“6.09公里”才能到学校,这样的求学之路何其艰难?网路上曝光的那张某山区十几个孩子攀爬悬崖峭壁上学的照片足以表明情况之恶劣。如此,最终会导致“农村小学在校学生数量从7689.15万减少至3652.49万”,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说大学教育是为了择优,那么在此之前,我们是否应该保证有优可择?在这些人数减少了近一半的农村孩子中,谁又知道会有多少是能成为栋梁的可造之材?或许有人会说,如今农民外出打工的多,孩子们有的跟随父母,并不在农村老家上学,建那么多学校不是浪费吗?要指出,这样的问题抹杀了三个基本事实:其一、中国大部分的农村小学校舍根本已经简陋到只剩几间茅屋、几间瓦房的地步,如此心酸的条件又怎能用“浪费”来形容?其二、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已达6千万,他们的受教育情况是否同样被详细纳入报告之中?从各地传来的留守儿童自杀、被虐的频发事件中,我们似乎能窥见一斑;其三、即便他们跟随父母来到城市,就能享受到跟城里孩子一样的受教育机会吗?

这里针对上述第三点,说说官方的另一个奇葩政策。鉴于如今北、上、广、深这类一线重点城市人口早已处于饱和状,且流动人口在其中占比较大,因此当地都在纷纷出台“教育控人”的政策。有媒体报导,北京行政当局试图以关闭打工子弟学校、或者迫使非京籍学童回老家就学来控制北京人口。更让人欲哭无泪的是,“因孩子失学选择离京者并不多见”。有数据显示,2014年,孩子的学校被关停后,学童父母双方继续留在北京的比例仍有84.13%;不上学之后,仍继续留在北京的流动儿童学生比例为69.4%,到了2015年上升为72.93%。

可见,农村的寒门子弟来到城市之后,既没能摆脱“寒门”的困境,甚至连城市里的寒门都不如。没有城市户口,学校很难接收;好不容易有了打工子弟学校,却最终被政府叫停。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虽然焦虑万分,却很难说走就走。即便可以放弃在城里的工作机会,也将同样面对孩子回农村也极有可能上不了学的无奈局面。

一边是农村里,学校的大量撤并让孩子无学可上,一边是城市里的“控人”政策将这些来自农村的失学儿童拦在了学校的大门之外。由此,我们不禁要问,这些生于寒门、无从选择、不断被社会以及政府边缘化的孩子,究竟该去哪里求学呢?既然连求学的机会都不给,还能奢求“寒门出贵子”吗?

──转自《大纪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刘旋)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