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道义当先 只为他人

【新唐人2016年11月9日讯】古人也有许多好人好事,但是那时人们做好事的一个共同点是,他们做好事是出于道义,而非名利。《琐闱管见》、《周子愉笔记》中分别讲了这么两个故事。

抗疏救辽

嘉靖末年,辽阳大饥,军民互相蚕食。兵部侍郎王某上疏请求赈济,商定将二万石粟陆运到山海关,然而所花运费每万石高达八千两,地方官民深以为苦。

昆山许伯云为给事,说辽人命在旦夕,如果是陆运,就会拖延时间并骚扰地方,不如暂时放松海上关卡,用船沿海送去,可以迅速到达。

于是许伯云抗疏陈述自己的主张,并且发誓说,如果怕海运有差错,愿以一家大小为人质来担保,这样朝廷才听从了他的请求。

接受任务后,许将原来计划陆运的粮食,加上天津的存粮,添到十多万石,星夜兼程,航海赴辽。一到辽地,辽人欢天喜地,救活了很多人,直到今天,那个地方,还有祭祀许公的寺庙。

自讳其德

明朝崇祯时,常熟进士蒋畹仙,偶然住在同学周明远家。这一年大饥荒,夫妻父子都不能互相照顾。

当时有一个姓郭的,将要卖掉自己妻子,只因为看到手中抱着的孩子而迟疑不决,但最后还是狠狠心说:“只能各自逃生了!”就把孩子抛弃在路旁。

蒋公看到这个情景,恻隐之心,油然而起,说:“怎么能因为口腹的缘故,一下子就一家离散呢!”问郭需要多少钱,他回答:“一十五千。”蒋立即拿出袋子里的钱,只有十千,就向明远借贷,以凑足数目。明远说:“世上的好事要大家做,您是明理人,怎么把我放到一边呢!”于是也捐出五千。这样姓郭的妻子不用卖了,儿子也保全了。

后来这个人有了一些家业,就带着儿子去拜谢蒋公,蒋公不准他们上前,并且不承认做了这件好事。

郭某买妻弃子的做法,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看,是难以接受的,这也许是后来他们找上门来道谢,而被蒋公拒之千里的原因吧。

责任编辑:又容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