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17年11月29日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用这句话来评价“书圣”王羲之的作品。书品亦如人品,王羲之在书法中展现的翰墨精神,得益于他虔心通道、修道,始终保持高洁的心境不无关联。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是东晋时期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称为“书圣”。他的书法博采众长,兼善隶、正、行、草各体,尤善隶书。其字飘逸而端庄,真率而蕴借,自然生姿,又给人以静美之感。
据史书记载,王羲之从小就喜欢写字,七岁时字就写的很端正了,十二岁时在他父亲的藏书中发现有前人写的《笔论》,便悄悄的拿出来认真阅读。
他父亲发觉后,对他说:“等你长大了,我会给你看的。”王羲之跪拜说:“现在就让孩儿看这书、教孩儿书法吧?”他父亲高兴的教导他:“好吧。你一定要记住学书法不仅仅局限于笔端纸墨之间,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写字与做人的学问。只有人品高尚,书法才能超凡入圣。”
王羲之牢记父亲教导,日夜阅读各种经书和《笔论》,勤学苦练,因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王羲之的书法造诣与他潜心研读道学经书,始终保持纯善质朴的初心,有莫大关系。
王羲之受仙人指点
相传王羲之有一次来到了神奇秀丽的天台山,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但他对自己所写的字并不满意。忽然来了一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的对他说:“你的字写的不错呀!”王羲之说:“哪里!笔力不足,请您多多指教。”
老人遂拿起笔写了一个“永”字,对他说:“我看你志坚心诚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把这个‘永’字写好,书法的真功夫就在其中。”老人给他一笔一笔讲解笔划和架子结构,并告诉他写字要净心、要永远保持高洁的心境。
王羲之顿觉心明眼亮,连连拜谢先生教诲之恩,再看时老人已飘然离去。王羲之急忙问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的传来:“卿的书法感动我,我乃天台白云……”。
王羲之得白云先生指教后,练字更加勤奋,就住在山中一个岩洞里静心抄写了道经《黄庭经》,这是一部道家修道之书,他的书法笔势也更加开放俊明,结构严谨。
一次,晋元帝要到北郊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匠雕刻。工匠在雕刻时非常惊奇,字迹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众人赞叹说:“王羲之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成语“入木三分”即源于此。)
王羲之书《兰亭序》
王羲之始终保持质朴的本色,虔心通道、修道,他以纯正的心感受天地造化自然万物之美,探索宇宙的深奥精微,印证到书艺上,他在《书断》中说:“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
王羲之的美文妙笔《兰亭序》、《十七帖》等,堪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兰亭序》更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在《兰亭》诗中说:“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王羲之总结道,“凡书贵手沉静,含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认为静心凝神,心正气和,才能写好书法。
王羲之因才华出众,被朝廷任命担任过刺史、右军将军等(人们也称他王右军)。他淡泊名利,爱民如子,到任会稽郡守时,正值当地遭受旱灾,他先行开仓赈饥,救助百姓,然后详细列灾情上报,多次上书要求减免赋役,为民请命。虽身为地方官,但对国家政治弊端和百姓宿愿的大事,每每直言上谏,因此而触怒权贵,他毅然辞官不做,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
王羲之书品亦如人品,清秀超逸,精妙绝伦。李白称赞说:“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王右军》)
唐太宗李世民评价王羲之书法尽善尽美,称其性格“以骨鲠称”,骨鲠意即耿直、正直,并亲笔撰写了《王羲之传论》,提倡天下学习他的字体,尤其隶书。
王羲之品性超凡脱俗,不事权贵,历史上流传下许多关于他的一些轶事。
东床快婿
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中记载,十六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由此而来。
(责任编辑: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