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排华”引公愤 看看英国如何做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7年11月30日讯】北京当局以消除安全隐患为由,连日来在全市展开地毯式清理外来人口行动,逾十万名外来劳工遭驱离北京市,引发公愤,抨击北京大排华。29日,英媒称,在如何清理城市贫民窟问题上,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做法,报导介绍了英国当年的做法。

北京大兴区西红门镇“聚福缘公寓”发生大火之后,大兴区政府及警方启动了为期40天的大规模清查行动,强制驱离在当地租住的外地人口,数以万计被政府视为低端人口的民众带着行李,被驱赶出自己居住的出租屋。

由于执行大排查的人员穿着警服,在整治区域采取断水断电、半夜突袭、乱砸乱踹等暴力手段,使数以万计的外来人口,在严冬之下顿失居所。引发民愤,纷纷指责北京当局大排华。

更有数百名知识份子及劳工界人士向当局递交联署信,批评当局的做法违宪及践踏人权。甚至有人把当局的做法与迫害犹太人的历史相提并论,抨击这种做法已经超出了任何国家和政府能够容忍的底线。

11月29日,英媒BBC刊文说,在对待城市贫民窟的存在以及如何清理贫民窟的问题上,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做法和理由。

贫民窟一般指城市中贫困人口居住地,环境恶劣的住房组成的拥挤住宅区,里面的居民都是贫民,不同地区的贫民窟各有特点,但一般都缺乏卫生设施,清洁供水,可靠供电,执法和其他基本服务。

贫民窟一般伴随大规模城市化和人口增多而产生,如今贫民窟仍然大量存在于不发达国家的城市地区。不过在一些发达国家,也有贫民窟的存在。

贫民窟居住的多是低收入人群。如各种小商贩,擦鞋,裁缝,各种维修者和其他低技能的劳动者。一般认为,贫民窟存在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除居住环境恶劣以外,还存在人为危险,如有毒工业,交通堵塞,危险违章建筑,火灾隐患。

报导说,在19世纪的英国,随着伦敦泰晤士河码头和工业区扩大,形成了著名的“伦敦东区”,那里中世纪留下来的城市规划变成了人口稠密的穷人区。

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均下大力气清理贫民窟,当时英国政府批准,让地方政府对贫民区进行大规模的清理和重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发起了“让英雄安居”的运动,为退伍士兵及其家人提供基本住房。最终英国的政府住房不断发展,扩及国家其余人口。

这个清理改造过程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二战后大批军人退伍加剧了英国的房屋紧张状况,当时工党政府将住房列为主要福利内容,再次让清理贫民区成为地区政府的主要任务。

在50至70年代,清理贫民窟涉及到300多万人,当时英国政府把扩大穷人福利,被看作是避免共产主义和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的中间选择,当时甚至有流行说法是:“福利制度是对付共产主义威胁的最好防御”。

不过,现在英国已经见不到贫民窟那样集中居住贫困人口的建筑质量恶劣的居民区。

报导说,英国历史上一直是个产权相对清晰,执法比较严格的国家,因此,英国清理和改造贫民窟,很少涉及非法侵占土地,拆除违法违章建筑的问题,而主要是改善住房条件或者提供政府福利住房。

而且英国清理清理贫民窟的同时,也是建立国家福利制度的过程,因此在清理贫民窟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在试图解决造成贫民窟根源,促进社会公平和机会平等。

相比之下,中国清理所谓低端人口的过程中,存在产权和法律模糊的问题,也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此外,中国的福利制度仍然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诸多因素加在一起,都加剧了中国清理外来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和相关舆论的争议性。

(记者李芸报导/责任编辑:赵云)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