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解密:谷歌退出中国事件由周永康李长春主导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07月27日讯】7月26日,中共大外宣发布“中国改革开放人物”李长春,引发舆论再次对李长春当年构陷逼退谷歌的关注。据维基解密公开的机密电文,除李长春之外,当年攻击构陷谷歌的还有中共前常委周永康和刘云山。

据《看中国》编译的维基解密系列之一披露,中共前常委、媒体沙皇李长春构陷谷歌为“非法网站”,“中共政府采取商业行动来针对谷歌”。

上述维基解密的是2011年8月30日公布吧一份美国驻北京大使馆2009年5月18日发往美国华府的电报。电报代号09BEIJING1336,保密等级:保密(Confidential)。

电文中称,李长春曾经尝试在谷歌输入自己的名字,发现了大量他的负面消息。他还注意到了从谷歌中文google.cn主页上有到谷歌全球网站google.com的链接,因此他认为这是一个“非法网站”。

李长春要三部委(注:最有可能的是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办公室和公安部)写一份有关谷歌的报告,要求谷歌停止其“非法活动”,其中包括到google.com的链接。

电文摘要称,谷歌中国的总裁李开复在电话中讨论了中共施加的压力,要求审查谷歌的中文网站。李开复断言,问题的根源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宣传部长李长春,他希望谷歌从谷歌的中文版本google.cn上去掉联入不经审查的谷歌全球网站google.com的链接。

电文称,李开复在电话中谈了谷歌正面临的日益增加的审查压力。李开复说,李长春最近发现谷歌的全球网站是不经审查的,并能够用中文搜索并得到检索结果。

电文还说:李开复称,移除到google.com的链接有悖谷歌的原则,尽管中国市场很重要,谷歌的领导层已明确拒绝做出这样的改变。谷歌已正式但“礼貌”地告诉了中共,李开复说,和他们对话的中方人员当时明显不高兴,说他们会把此消息报告给李长春。

李开复表示,谷歌中国一直抵制这一做法,因为它有悖谷歌的原则,尽管谷歌已采取了其它一些小的措施来试图安抚中共。到迄今为止,此战术一直不成功,中共已采取商业行动来针对谷歌。

Google的座右铭是“不作恶”,未进中国大陆前也不对内容做过滤。中共十六大前夕,江绵恒去信息产业部502所视察,用谷歌搜索江泽民,头三条的结果都是历数江泽民的邪恶。从此江系就决定扶持百度。甚至2002年一度搞域名劫持,把中国国内对谷歌的访问定向到百度,百度的知名度由此飙升。

2006年谷歌进入中国,对中国大陆的搜索也进行内容审查。尽管如此,谷歌仍然受到了中共有计划的攻击,特别是2010年年初时,谷歌发现中共正系统性地入侵谷歌的电子邮件账户,于是愤而让搜索引擎业务退出大陆。

当时,国际舆论都认为一般攻击只是因为中共想刺探海外异议人士的通信内容,现在看来背景非常之大。这竟然是江泽民、周永康、薄熙来等为了逼走谷歌、让百度一统天下做出的精心安排。

李长春周永康和刘云山下令逼退谷歌

谷歌搜索引擎业务退出大陆不久,《纽约时报》引用维基解密公开的美国外交机密电文称,除了中共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之外,下令中国黑客攻击逼退谷歌网站的还包括中共常委周永康和宣传部长刘云山。

报导说,美国驻北京大使馆向华盛顿拍回的电文透露,中共领导层对互联网抱着又爱又恨的心态,互联网一来可以为他们搜集外国,特别是美国的情报,但同时又深恐它被利用为颠覆中共政权的工具。

这封电文也记录了中共涉嫌向包括谷歌在内的外国网站发动攻击的细节,攻击开始时以针对美国政府和军事数据为目标。电文引述一个了解内情的中国人的话说,掌管中共文宣工作的李长春亲自下令向谷歌的服务器进行攻击。

中共向谷歌施加的压力,除了要求它的网站铲除所有有关天安门等事件的资料外,还向美国施压,要求谷歌降低旗下谷歌地球的卫星照片的解像度,因为如果恐怖份子利用这些高解像度的照片向中国进行攻击,美国将要负责。

电文透露,当时美国一名外交官员告诉中共,谷歌是一个私人企业,他会将中共的关注转达华盛顿,但他不知道华府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另外,维基解密公开的一封2008年11月3日的电文内容显示,美国发现中共在一次黑客入侵行动中,取得美国政府某个部门内超过50个兆位元组的电邮以及所有的用户名字及密码。

2010年年初的一封电文说:根据灵通消息透露,谷歌最近受到入侵的幕后布局者是中共。电文引述知情人士说:“谷歌遭到入侵,经由国务院新闻办协调,由李长春和另一个常委周永康亲自监督。”

不过,电文引述的知情人士还提供了另一个版本,协调攻击谷歌服务器的工作,由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面。李长春和周永康在过去多个事件上批准这些行动。

2010年初,正值谷歌宣布退出中国之际,北京大使馆发回华府的一封电文中引述一个知情人士的话说,中共国务院新闻办向领导层发表了一份难以掩饰喜悦的报告,宣称经过了谷歌事件以及采取严加监控的方法后,互联网基本上已经受到控制。

(记者文馨报导/责任编辑:戴明)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