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耳秀才”的传说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11月06日讯】三耳秀才,原本是指博学广闻的隋朝人张审通,后来故事的主人翁渐渐被人遗忘,而三耳秀才却成为形容一个人格外聪明的成语,长久流传下来。说起成语背后的典故,还有一段传说。

隋炀帝大业元年(604年),董慎担任兖州官府的辅佐官。董慎天性公正率直,明辨是非法理。从都督以下的官员,凡是执法不公者,董慎都会不顾情面加以规劝。虽然有时会受到刁难和谴责,董慎也没有畏缩,一定等到刑案处罚公允后才退下。

有一天,董慎回家准备冬衣。刚走出州门,遇见一位穿着黄衣服的使者。那人对董慎说:“泰山神君召您为录事。”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张文书给董慎看。文书上写着:“董慎德业盛美,处理文案很精练。处理刑狱案件,需要天良和才能,暂任他为右曹录事。”文牒上的印章非常清晰,最后署名为“倨”。

董慎对使者说:“府君召我,怎么能不去呢?然而我不知道如何称呼府君啊?”使者说:“录事不要问,到任就会知道。”然后拿出一个大布袋,将董慎装在里面,背着他走出兖州门。接着,使者把布袋放在路边,便去打水和泥,封住董慎的眼睛。

一路走来,董慎都不知道走了多远。他在布袋里,忽然听到一声:“范慎追董慎到。”使者应了一声,就进去了。府君说:“你所追的录事,现在什么地方?”使者说:“冥司幽秘,恐怕泄露消息,请左曹隐藏在布袋里。”府君大笑着说道:“已死的范慎追董慎!用左曹的布袋装右曹录事,可真是慎之又慎啊。”说罢,便让差役把董慎倒出来,抠掉他眼上的泥,赐给他青缣衫、鱼须笏板、豹皮靴,那花纹很是斑斓多彩。

府君命左右取来床榻,请董慎坐下,对他说:“由于你为人公正,所以请你过来。现在有一件事需要你处理。闽州司马令狐实等六人,被关在无间地狱。奉承天曹的符命,以令狐实是太元夫人(晋孝武帝夫人)三等亲戚的缘故,准许递减三等。昨天,罪人程翥带领一百二十人,以此为例大闹公堂,难以制止。并且他们联名向天曹申诉,天曹认为应当从轻处罚,也下令量刑时递减二等。我担心,后人都以此为例。你看该怎么办?”

董慎说:“水能照映出人的美丑,而人没有怨言,是因为太清澈,就不须讲情。况且天地之间的刑法,怎么能凭着恩怨来减轻或隐瞒奸逆。然而,慎只是一个小吏,平素不用文字,虽然知道这样判决不对,但是无法综合分析说出个清晰的条理来。所以我要推荐兖州府秀才张审通,他的文采隽永超拔,足可以给府君当管记(职官名,掌文牍之职)。”

府君命人召张审通来,一会儿张审通就到了,一见面他就说:“这很容易!应当判他重申诉状。”府君即任他担任左曹录事。

张审通评判认为,上天原本是无私的,律法应当统一。不能因个人恩怨随意减刑,否则会助长奸人行恶。一旦开了递减罪行的先例,就会失去律法的公正。所以张审通请求依照原判,还是将令狐实关进无间地狱。于是,张审通写下奏疏申报天曹,遂即派黄衣使者拿着奏章前往天曹。

一会儿,那使者回来了,手上拿着一道天符,上面写着不少建议,其中一句是说:怎么能使太元夫人的功德,都不能庇护三等之亲呢!如果依然抗命拖延,必受惩罚。府君看罢天符,当即大怒,即命左右差役取出一块肉,堵住了张审通的耳朵。张审通继续申诉:“恳乞更进一步补充申明判辞,如果还不允许,我甘愿再受处罚!”

张审通接着评判道:“天大地大,本来就没有远近亲疏之分。假如使其有了亲疏之分,法令标准怎么能够统一呢?随意为了情分而改变律法,就会滋生虚伪,丧失真心。上古时期,人类道德高尚,不分你我彼此,也就没有亲疏远近。中古时期,人类道德开始滑落,人们之间有了隔阂和亲疏远近,于是产生了不同的亲疏关系。如果我们能像上古人一样,拥有哺育万物的博爱之心,就不会像孔子观蜡祭时生出叹息之声!”(孔子叹古之大道不行,所以叹气。因为八蜡之祭是感谢天地之神造万物给众生使用,是报恩。天地无私,天下为公,天地间的万物均泽于人。而今之祭是为家天下而祭,大道为公的精神失矣。孔子为此而叹。)

张审通恳请天曹宽恕他的忠言逆耳之罪,但张审通还是坚持,使用律法应当公平公允,不失偏颇,所以主张对令狐实等人,还是应当依法惩罚。

这次申报天曹之后,很快使者就拿着天符返回了。天曹看了申诉的奏疏,深自反省,认为张审通所言十分公允得当。特令府君恩赏张审通,并下令对令狐实、程翥等人,重新正法处置。

府君当即让差役取下张审通耳中的肉,令一个小孩儿将其掰成耳朵状,安置到张的前额上,并对他说:“上次塞住你一只耳朵,这次让你有三只耳朵,怎么样?”

张审通回到家后不久,发觉前额很痒,就用手去抓,发现前额竟冒出一只耳朵来。三只耳朵彼此相通,但是冒出的这只耳朵格外聪睿。当时人们笑着说:“天上有九头神鸟,地上有三耳秀才。”也有人称他为鸡冠秀才。@*

出自《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九十六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张信燕)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