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暴政录:支持苏俄入侵中国的中东路事件

《共产党毁灭人类暴政录》之中共分裂国家篇(1) 编写:爱德华

中东路事件起因

中东路事件是苏联于1929年入侵东北的武装冲突事件,中共积极支持苏联。

清末,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以取得特权与租界。沙俄和日本更想瓜分中国,它俩又矛盾重重,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因俄德法三国介入,清朝赎回辽东半岛,

故联俄抵御日本成为清朝外交政策之一。1896年沙俄以此邀功,沙俄以中俄共同防日为名,诱迫清政府签《中俄密约》,内有将东三省的铁路(东清铁路中东线)修筑和经营权给俄国、战时开放使用港口等条件。

俄国的东省铁路公司后来又取得沿铁路两侧数十公里宽地带的行政管理权甚至司法管理权。于是在东北的心脏地带出现一个远比普通租界规模庞大得多的不受中国管理的“国中之国”,俄国也得以方便地控制整个中国东北地区。

从此,中国东北地区逐渐变为沙俄的势力范围,但由于《马关条约》后,朝鲜半岛已成为日本势力范围,日俄发生冲突,1904年~1905年在中国东北爆发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爆发后,俄国遭遇连场败仗,日本控制了长春以南的路段,一般称为南满铁路;长春以北的路段则继续由俄国控制。

1912年,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建立,改称“中国东方铁路”,简称“中东铁路”。

1928年6月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发动了一场以修正不平等条约为中心的“革命外交”,将列强在华特权分为五类,“革命外交”将分为五期进行,包括恢复关税自主权、取消治外法权、收回租界、收回租借地、以及收回铁路权、内河航行权、沿海贸易权等。

在国民政府外交取得进展后,张学良积极响应。张学良把目标先锁定在苏联控制的中东路,而不是日本控制的南满铁路上,主要因为苏联当时正在实行农村集体农庄化,最终导致严重的饥荒(如同中国60年左右的大饥荒),传统粮仓乌克兰饿死数百万人,世界各国都对苏维埃红色政权极度不满,张学良同苏联进行了数轮外交谈判无果后,决定采取强硬态度,对苏联的经济机构进行查封。

张学良愤怒声讨红白两大帝国主义(苏、日)对中国东北进行疯狂渗透,导致北患无休无止。张学良的东北政府决心夺回失去的主权,并切断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

张学良从1929年7月开始驱逐中东铁路苏联职员,查封哈尔滨市内的苏联商业机构,1929年7月18日苏联政府宣布对中国断交。

1929年8月14日,苏联沿中东路一线向中国进攻,战争开始,张学良领导王树常、胡毓坤、于学忠、邹作华、沈鸿烈等将领均试图遏止苏联进攻,苏联投入大量兵力,东北军被苏军击败,两个主力旅与松花江舰队惨遭覆灭,旅长韩光第等大批官兵殉国,东北多处地方被苏军占领。

9月到10月,两军战斗正式展开。对于开战的责任,两方都指责对方不宣而战。

中国共产党的态度

中国共产党称中东路事件发生的原因是“蒋介石执行亲帝反苏的外交政策,指使东北当局以武力夺占中东铁路”。

192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中东路事件满洲省委的指示信》,指出“中东路事件不是蒋介石或张学良某一军阀的单独行动,而是他们在帝国主义指使下的共同行动,中苏共管中东路,在于不使中东路单独交给国民党政府,作为帝国主义反苏战争的根据地,国民党军阀所谓收回中东路自管,是欺骗群众,真意是想利用中东路事件掩盖其出卖民族利益的行动,从而转移群众视线,使群众走上反苏的道路。”指示信要求,省委必须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对付这一事件。

7月22日,中共满洲省委把中共政策写成政治通讯,发给各级党组织,并责成各级组织和党员除了秘密宣传、鼓动外,还要利用公开的可能,通过出版刊物、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等各种形式扩大宣传,赞美苏联,诋毁(保家护国的)民国政府,以“启发群众的觉悟”。有的中共党员,直接参加苏联的对华战斗。其中两人后来被中共封为元帅,响应苏联的号召,参与“国际义勇军”,协助苏联进攻中国黑龙江海拉尔,残害自己同胞。

陈独秀于1927年7月被共产国际剥夺中共党内领导职务。在中东路事件中,他反对当时中共提出的“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被中共开除党籍。

中东路事件的结果及影响

中东路事件期间,苏占据了中国领土黑瞎子岛,不归还。该领土争议一直持续到2004年,中共和俄国以协议方式,俄归还黑瞎子岛领土的一半(2008年10月14日,正式从俄罗斯移交至中国),另一半中共送给俄国。

1931年9‧18事变,日军侵华以后,1935年3月,苏联将中东路让售予日本傀儡满州国,又捞了一笔钱。

张学良、王树常、胡毓坤、于学忠、邹作华、沈鸿烈虽未能于该战役中获胜,但是积极抵抗苏联红军入侵,因而获得中华民国国军首批青天白日勋章。

中东路事件,对中国造成深远的影响,民国政府知道以当时的军力,同时对抗入侵蒙古的苏联和意图入侵满洲的日本,是暂时无法办到的。苏联势力的扩张使日本关东军更加急迫的想在满洲采取行动,而东北军的迅速溃败,暴露了东北军外强中干的实情,也坚定了关东军在东北采取行动的信心,两年后(1931年),日本便发动“九一八事变”。

——转自《大纪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刘明湘)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