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多少一级致癌物在身边?(组图)

文/苏冠米

“加工肉是一级致癌物”、“小心发霉的花生致肝癌”⋯⋯我们常听说“致癌物”这个词,它到底包含哪些种类?小心,一些致癌物,可能就在身边。

世界卫生组织:致癌物分为四个等级

癌症高居全球十大死因的第2名。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研究则表明,目前排在死因第1位的心脏病随着医疗技术进步而发病率下降,而癌症致死率却上升,估计几十年后将成全球第一大死因。

造成癌症的原因有许多种,生活中常接触的事物也可能是致癌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所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依物质致癌可能性高低,将致癌物分为四级。

第1级致癌物:对人类有明确致癌性的物质。

例如:黄曲毒素、酒精、加工肉品、烟草、槟榔、马兜铃酸、甲醛、石绵、戴奥辛、砒霜、空污、室内燃烧的煤炭。

第2级A类致癌物:对人类致癌可能性极高的物质。

例如:高温油炸排放物、红肉、草甘膦农药。

第2级B类致癌物:对人类致癌可能性略低的物质。

例如:黄樟素、泡菜、柴油和汽油引擎废气、氯仿。

第3级致癌物:目前对其致癌性还无法归类的物质,即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对人类致癌。

例如:静电磁场、咖啡因、食用色素。

第4级致癌物:根据已有的资料,证明该物质很可能不会致癌。

致癌物的分级不是依据致癌概率或风险的高低,而是这个物质致癌的证据有多充分。因此并不是接触到第3级致癌物就没有风险。

致癌的细菌和病毒

致癌物不只是物品,还包括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或寄生虫。被列为第1级致癌物的微生物包括:

幽门螺旋杆菌:会引发长期胃溃疡,增加患胃癌的概率。一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是通过唾液接触及吃进带菌的食物或水而感染,和个人卫生习惯和公共环境有很大关系。

B型肝炎病毒(乙肝病毒):增加肝硬化与肝癌概率。

C型肝炎病毒(丙肝病毒):增加肝硬化与肝癌概率。

人类乳突病毒(HPV):人类乳突病毒分为一百多种,其中很多型都会致癌。例如16型与18型HPV容易让人得子宫颈癌,6型与11型会让人得菜花并增加阴茎癌的概率。

EB病毒:学名为第四型人类疱疹病毒,与鼻咽癌、淋巴癌有关。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体液传播,例如亲吻、共用盥洗用品或餐具、输血及共用针头等途径。

中华肝吸虫:增加胆管癌的概率。当吃下生的或未煮熟的、烟熏的、腌渍的、干的淡水鱼类(如草鱼、鲢鱼、鲤鱼、鲫鱼、吴郭鱼、罗汉鱼等)和虾类,或是切过鱼的菜刀、砧板或放过鱼肉的碗盘未彻底洗净及高温杀菌,都可能感染。

生活中常见的第1级致癌物

还有些被列为第1级致癌物的物质,就在我们身边:

槟榔、槟榔咀嚼物(含烟草或不含烟草):可能引发口腔、咽喉与食道的癌症。

吸烟、吸二手烟、烟草制品:可能造成肺癌、口腔癌、咽头癌、喉头癌、膀胱癌、食道癌,间接可能引发头颈癌、血癌、胃癌、肝癌、肾脏癌、胰脏癌、子宫颈癌等。

酒精饮料:根据美国饮食指南,女性每日喝酒的纯酒精量不宜超过14克,男性不宜超过28克。饮酒过量容易罹患口腔癌、咽癌、喉癌、食道癌、肝癌及乳癌。

饮酒过量容易罹患口腔癌、咽癌、喉癌、食道癌、肝癌及乳癌。(pixabay)

加工肉品:泛指以烟熏、盐渍或加入防腐剂、化学物质处理过的肉制品,多吃易增加大肠癌风险。

中式咸鱼:少吃无妨,但频繁食用可能增加鼻咽癌的发生率。

空气污染(PM2.5):会导致肺癌,也可能增加膀胱癌的风险。

太阳紫外线辐射:过度暴露紫外线辐射易造成皮肤癌。

黄曲毒素:米、豆类、花生及玉米,保存不当长霉菌后会产生黄曲毒素,导致肝癌。

亚硝胺:亚硝胺是亚硝酸盐在特定状况下转化而成,而亚硝酸盐是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常见于香肠、肉干、腌鱼等加工肉品内。

砷:人们可能接触到含砷的地下水或含砷的农药、除草剂。砷被认为可能增加罹患皮肤癌、呼吸道癌症的风险。

“会致癌”虽然听起来很危险,但并不代表一定要避免这些致癌物,例如紫外线可能导致皮肤癌,但人类也需要定期晒太阳,体内才能产生足够的维生素D。

即使被归于致癌物质,有的致癌物质对一般人没有影响,需要遇上特定的基因、体质才会致癌。有些致癌物短时间接触就能导致癌症,有些则需要长时间、大量暴露才会。

就算是归类在2A类致癌物、2B类致癌物中的红肉(牛肉、猪肉和羊肉)和泡菜,这些常见食物会致癌也与食用方式有关。红肉可补血,但烹饪方式不当就可能对人体有害,馥芊中医诊所院长李嘉菱表示,高温烹调红肉(如烧烤、油炸)或吃太多肥肉,可能增加罹癌风险,以卤、炒、炖煮等方式烹饪则较健康。而发酵食物泡菜富含益生菌,可改善肠道菌丛,只是不宜食用过量。◇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李晓梅)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