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把圣人教导的修身养性视为做人的第一要务,从以下的10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看古人是如何修身养性、内省自律的。
一、“一动不如一静”“求人不如求己”
宋孝宗赵眘,有一天,来到天竺寺和灵隐寺,有个法名净辉的和尚,陪同着他。赵眘见到飞来峰,问净辉和尚:“既是飞来的,为何不飞去?”净辉回答说:“一动不如一静。”
宋孝宗赵眘看见观音菩萨手里拿着一串念珠,又问净辉和尚:“这一串念珠,是干什么用的?”
和尚回答说:“是念观音菩萨用的。”
宋孝宗赵眘又问:“观音菩萨,她念自己做什么?”
净辉和尚回答说:“求人不如求己呀!”
孝宗听了净辉和尚的回答,静思默笑,连连点头,十分高兴。
(《山堂肆考》)
二、金刚为何怒目,菩萨为何垂眉
薛道衡,一次游览钟山开善寺,问一位和尚说:“金刚为什么怒目?菩萨为什么垂眉?”
和尚答道:“金刚怒目,是为了降伏四魔。菩萨垂眉,是因为慈爱和悲怜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和地狱道。(各有职责的不同)”
薛道衡听后,若有所思,茫然自失,连连称好。
(《世说补》)
三、每天投豆,为自省
《宋史》记载:赵概,字叔平,是南京虞城人。他经常修养心性,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曾经每日投豆,以自省。
康靖公赵概,在居住的房室内,在几案上一定要放三个器具:一个里面盛黄豆,一个里面盛黑豆,还有一个空着。他时常往空着的器具中,投几粒豆子。
亲友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平日,我有了善的念头,就往里面投一粒黄豆;有了恶的念头,就投一粒黑豆,用来警告自己。
开始时,是黑豆比黄豆多,后来是黄豆比黑豆多。近来,善恶念头都没了,也就不再投豆粒了。”
(《却扫编》)
四、“十思”:杨鼎的做官守则
《明史》记载:杨鼎,字宗器,陕西咸宁人。
杨鼎被提升为户部侍郎后,恐怕自己不能胜任,就在座位的一角,写下“十思”,提醒自己:“量刑要思宽仁,有人侵犯要思容忍,工作要思抢先,论功要思退让,坐的时候要思在下位,行走的时候要思走在后面,有名了要思韬晦,对官位要思卑下,操守要思有始有终,退居要思提前。”
(《见闻录》)
五、保身法则:慎言知止
邵同元先生,曾经写了“忍、默、恕、退”四字,贴在桌旁。要保全自己,就应说话谨慎。知道止足,是为人法度。忍、默、恕、退四字,深藏以上这些内涵,是为人处世的要则。
(《辍耕录》)
六、人生三失
邱吾子自我检讨,说:“我一生有三大损失:我从小爱好学问,求学周游天下,回来后,我的父亲已经不在世了,这是一大损失;作为臣子,事奉君主,君主骄横奢侈,我劝谏而未被接受。这是第二大损失;我交结朋友,都极深厚,后来却绝交了,这是第三大损失。”
说罢,泪水涟涟。
(《说苑》)
七、醉中争妓女,醒后百悔生
闽地的读书人刘乙,曾乘着酒醉,和人争夺妓女,酒醒后,十分惭愧后悔。于是,他把古书中记载所有因酒而遭致祸患及罪失的事例,都摘录出来,编成一本书,用来告诫自己。他把书名题为《百悔经》。
(《清异录》)
八、且看黄花晚节香
魏公韩琦,担任宰相时,写了一首《久旱喜雨》的诗,其中有句诗:“须臾慰满三农望,收敛神功绝似无。”人们说:这句诗真正是写出了宰相的心态。
他在《北门重阳》的诗中,有诗写道:“不羞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也写得很有深义。
魏公韩琦常说:“初节易保,晚节难存。”所以,人到了晚年,事事尤需用心。切不可“为山九仭,功亏一篑。”
(《言行录》)
九、从美人怀中逃跑的人
藩镇主将,觉得王进德这个人,清高耿介,与己不同。想要考验一下他的行为。就叫他来喝酒,却在偏房的帷帐内,预先藏下一个美女。
酒兴正浓之际,藩镇主将便把王进德,引进偏房,并从外面锁上了门。
王进德进房后,看见美女,大惊,大叫,开不了门,便使劲把房门撞开,跑到马棚里,拉出马来,仓皇骑马,逃了回去。
王进德在明太祖洪武年间,为太学生,后来担任监察御史。很有政绩。
(《见闻录》)
十、人生四味良药
我(苏东坡自称)听说《战国策》中,有一良方,我曾服用过,十分有效,所以把这“药”,奉献出来。这个药方,共有四味药:
一是把无事作为显贵,
二是把早睡作为富有,
三是把缓步而行,当作坐车,
四是把晚食(延时使饥饿)当作吃肉。
(《东坡题跋》)
(转自看中国/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