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2000年的古剑 为何依然寒光四射锋利无比?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0年08月06日讯】1994年3月1日,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正式开始挖掘。这是本世纪以来巨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号俑坑内出土的文物包括了:铜矛、铜弩机、铜镞、残剑等。其中还发现了一批青铜剑,长度为86厘米,剑身上共有八个棱面。考古学家用游标卡尺测量,发现这八个棱面的误差不足一根头发丝。已出土的19把青铜剑,剑剑如此。

这批青铜剑内部组织致密,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纹理来去无交错。它们在黄土下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时依然光亮如新、锋利无比。

科研人员测试后发现,剑的表面有一层10微米厚的盐化合物。这一发现立刻轰动了世界,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方法,是近代才出现的先进工艺。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先后发明并申请了专利。

在清理一号坑的第一过洞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一把青铜剑被一尊重达150千克的陶俑压弯了,其弯曲的程度超过45度。可是,当人们将陶俑移开之后,令人震惊的奇迹出现了:那把又窄又薄的青铜剑,竟在一瞬间反弹平直,自然恢复。当代冶金学家梦想的“形态记忆合金”,竟然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墓葬里。

事实上,关于盐氧化处理的方法,绝不是秦始皇时代的发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掌握了这一先进的工艺。

春秋五霸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击败了吴王夫差,演出了历史上春秋争霸的最后一幕。岁月的流逝,使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静静沉睡在历史的长河里,后人几乎已将它遗忘。

1965年12月,“越王勾践剑”在湖北省江陵县望山1号楚墓出土。这一重大考古发现立即轰动全国,而更轰动的消息则来自对古剑的科学研究报告。

最先引起研究人员注意的是:这柄古剑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为何没有生銹?它依然寒光四射、锋利无比。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銹的原因,在于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铬是一种极耐腐蚀的稀有金属,地球岩石中含铬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再者,铬还是一种耐高温的金属,它的溶点大约在4000℃。

本世纪50年代的科学发明,居然会出现在2000年前。谁能想像,秦始皇的士兵手里挥舞的长剑,竟然是现代科学尚未发明的杰作?他们的技术源渊是什么呢?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藏着古人的高超智慧和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留待后人研究和探索。

(转自看中国/责任编辑:叶萍)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