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1月10日讯】自从蚂蚁上市紧急叫停后,中共对阿里系的打压接连不断,而围绕马云的各种猜测也一直没有停过,近日,又有消息称,中共金融监管机构,正在逼马云交出消费者数据。
马云交出消费者数据来保命?
1月6日,《华尔街日报》报导说,根据了解监管情况的中共官员和政府顾问透露,中共当局不仅将像对待银行一样监管蚂蚁集团的贷款业务,还计划要马云分享一直不愿交出的蚂蚁集团的消费者信息。
根据知情人士的说法,中共监管部门正在考虑的一个方案,就是要求蚂蚁集团,把它的数据资料输入给中共央行运营的全国信用报告系统。
另一种方案,是让蚂蚁集团和一家实际上由中共央行控制的信用评级公司分享这些信息。据说蚂蚁虽然是这家信用评级公司的股东,但是还没有交出数据。
根据公开信息,蚂蚁集团目前在全球的用户已超过12亿,年度活跃用户超过了10亿。蚂蚁集团所经营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里面拥有数亿用户的消费习惯、借贷行为、缴费与贷款还款等数据。中共监管机关称,和中国其它银行相比较,这些资料让蚂蚁拥有了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蚂蚁集团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两大业务,一个是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另一个,则是数字金融科技平台。
根据媒体的报导,蚂蚁集团承作贷款对象已经达到5亿人,放款资金大多来自与蚂蚁合作的一百多家商业银行。依照协议,违约风险主要由银行承担,蚂蚁则以中间人身份赚取利润。
这意味着,蚂蚁集团作为中间人,在分取中间利润的同时,一手掌握着10亿多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等数据,另一手掌握着约5亿人口的支付账单、借款及还款数据。而作为承担风险的银行,却根本无法掌握风险来源,就是借贷者的信息。
2020年11月时,中共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一份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而在中共体制下,这样的反垄断指南绝不会只是市场意义上的,相信背后有着更深层的政治目的。
马云的蚂蚁帝国,就是构建在大数据之上的,像中共搞的信用评分体系,蚂蚁集团还做了大贡献,2016年蚂蚁金服就喊出了“让每个中国人都有信用评分”的口号,旗下的支付宝“芝麻信用”,还被视为是中国首个通过大数据给用户进行信用评分的商用案例。
而蚂蚁还利用大数据,在中共维稳上帮了不少忙,2019年年初,支付宝还发布消息说,在一年中协助公安机关抓捕了近千人,当然,背后可能有更多没有公开的故事。此外,蚂蚁还因为非法搜集私人以及专有数据等,被中共网信办下令整改过。
除了马云的阿里,中国还有腾讯、京东等这些互联网巨头,它们手里都握着重量级的大数据信息,像是大数据杀熟的说法,也都离不开这些巨头们的数据管控。
而中共这些年也一直在大力发展大数据建设,实现党的极权管控需要,如人脸识别、天网工程等,24小时的监控无处不在,根据党媒的披露,截至2019年,中共已经建立了大约7.4万个数据中心,占比超过全球数据中心的五分之一。
而未来,中共不论是要搞计划经济,或是要按照政治需要管控资源,都得仰赖大数据。所以,无论是经济意义、还是极权需要,中共都会想要掌握这些数据资源。
此前曾有消息人士曝出消息说,这几年,身为蚂蚁集团大股东的马云,一直在抗拒监管机关索讨消费者信用资料的要求。消息不知真假,而且即使属实,也无法知晓马云背后的心态,真是出于保护消费者信息安全呢?还是想保有所谓竞争优势呢?还是想以此为交换筹码呢?
但是从马云目前的处境来看,似乎已经没有跟中共高层讨价还价的可能了。现在的马云,被边控、被失踪的坏消息不断。而马云呢,不知是真失踪,还是真沉得住气,总之,自从在去年10月份的上海金融峰会上高调批评了中共金融系统后,人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公共场合过,即使是在蚂蚁上市被叫停后,公众也没有看到马云出面做任何解释。这几天呢,各西方媒体以及社交网络平台也都奇怪地不约而同的关注一个话题,那就是“马云去哪儿了”?
马云没失踪 只是太低调?
1月4日,法国《解放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失宠又失踪的亿万富豪杰克·马》,而其它媒体,像是《华尔街日报》等,也随即发出了相似的疑问。
作为中国和全球的著名企业家,马云的消失,有可能是自己主动选择隐身的,当然也可能是被消失、或是被噤声的。中共对党内不听话的自己人、或是犯了事的党员,有所谓的“双规”审查,一被“双规”,就被严控人身自由,而马云自己就是中共党员,所以还有人推测,说不定马云是被“双规”了。
不管马云持续消失的背后原因到底是什么,但是,这样一个在中国商界可以呼风唤雨的人物,就这么突然地消失在大众视野中,相信确实会让很多政商界人士、特别是民营企业家们感到有点不舒服。因为在中共当前的言论收紧、财政负担加重的情况下,马云的遭遇具有了一种警诫的示范作用,也很有可能会是一些人的前车之鉴。
而这一次,海外多家主流媒体,在同一时间点一起关注马云失踪,也让一些分析人士感到奇怪,因为很像是国际资本和中国国内的政经人士,一起运作的结果,似乎是在通过媒体寻找马云的方式,表达对事件的关注,以施压中共当局。
而就在马云的失踪消息满天飞的时候,1月5日,中国华融前董事长赖小民,因为受贿、贪污等罪名被中共判处死刑,因为近年来中国对经济类犯罪判处死刑的案例很是少见,所以赖小民一案也引发了众多关注。根据大陆媒体的报导,赖小民贪污数额高达17.88亿元人民币,金额巨大,但中共贪官中,比赖小民受贿贪污金额更多的应该不乏其人,像是周永康、郭伯雄等人,据说百亿、千亿都有,也没有被判死刑。
赖小民曾经是大型国有借贷机构华融的负责人,因此呢,有媒体评论说,赖小民的重判,或是在向中国商界台面人物发出信息,告诉他们需要“循规蹈矩”。而对于同样是商界巨头的马云来说,此时传来的赖小民被重判的消息,应该也有了一种别样的意味,难免有种兔死狐悲之感。
好像是为了印证这种可能性,两天前,美国对冲基金大亨巴斯(Kyle Bass)还刚刚对CNBC透露,马云将在1年半内被判刑,刑期10年,而且巴斯还愿意因此和CNBC的记者对赌1美元。
中国年轻人的钱都花哪儿了?
说完马云的消息,我们接下来,关注一下中国年轻人的负债情况,其实这个负债也和马云有相关性,因为牵扯到蚂蚁的“花呗”。
根据英国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发布的2019年《中国消费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统计,在年轻群体中,总体信贷产品渗透率高达86.6%,实际负债人数占总体44.5%,近一半的年轻人过着“花明天的钱享受当下”的负债生活。而另一份调查显示,中国使用消费贷款的人群中近半数都是90后,在亚洲同龄人中排第一。
中共央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信用卡超过半年还没有还贷的总额高达854亿元,比10年前翻了10倍多。这些逾期借款人中,“90后”几乎占了一半。
这些年轻人借贷买了什么呢?除了一些轻奢商品外,还包括化妆品、衣服以及电子产品,另外,也有一些听上去非常离谱的消费内容。比如大陆新浪网上曾登过一篇文章,内容提到一位使用“花呗”的年轻人,靠借贷打赏平台主播,从最初的几百、几千,到后来甚至一天就花费两万,最后因为打赏主播而欠了30万,还贷4年没有涂过脸霜。
一位有着6年贷款咨询经验的、名字叫做“丹妮”的业内人士也对媒体提到,她的90后客户,借钱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满足消费需求,二是以贷养贷。她的这些客户中,大学生是“软柿子”,因为没有社会经验,又怕名声受损,最容易被催债公司恐吓。
“丹妮”说,90后是网际网络的原居民,浏览网页、刷短视频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只要用户点了关于贷款的相关信息或者推广链接,他们就可以被大数据和算法精准跟踪。这个算法,跟踪、操作简单,快速到账,对于没有太多社会经验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就成了各大网贷平台争抢的“蛋糕”。
那么,这些年轻人要如何才能走出网贷的陷阱呢,一些调查文章认为,没办法,上岸主要靠父母。
一些年轻人,被这种方便的借贷消费吸引并套牢,不知生活之忧,只管活在当下,即使是2020年的大疫情,也似乎没有影响到这些年轻人的消费方式。只是,在疫情重创中国经济之后,催款方却急了。
2020年6月《华尔街日报》曾报导,北京一家科技公司雇用了数以百计的员工,来协助银行和持牌在线信贷机构追债。公司负责人说,中国年轻人的贷款违约率上升,这个消费群体在疫情爆发前已经有大量借贷,支撑他们“大手大脚”的消费方式。对于这些年轻人,贷款收回方打电话给他们的父母和朋友是相对有效的方式,而对于其中年纪大些的借款人,打电话给他们的雇主,还债机会则会更高。
这个网贷,不但改变了这些年轻人的生活,也改变了马云的生活,而在新一波的疫情冲击下,不知道这些借款和催款的故事是否还会愈演愈烈?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