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3月18日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公元前开始就有“春分”这一节气。春分虽然不是一年之首、不是春天之首(“立春”是春天的起点),然而,春分标示着一年节气的起点。这一天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日夜等长,阴阳中和。春分节处在二十四节气中最好的中和之位,万物蒸蒸日上,所以中国古来就很重视春分。
春分中和 人间法天地精神
老子说:“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故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与成,必得和之精。”(《通玄真经.上仁篇》)也就是说“春分”是天地之气阴阳调和相生的最好时机,是万物孕育、生长的绝佳时点。中华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文化的体现,你看古人求子之礼就在这一天举行,在春分这一天祭祀请子可以得到天地调和的精华。
天上主管子嗣的神是“高禖”(*禖音同“没”),又称“郊禖”;古代将求子祭祀称为“禖”(《玉篇》)。周代《礼记.月令》记载在春分这一天,皇室举行最高规格的祭典向高禖请子,天子亲祭,后妃帅九嫔随从(“(仲春)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高禖。天子亲往,后妃帅九嫔御。”)
“春分”日从地球上观察,太阳正横越过天球的黄道,由南向北穿越天球赤道,这个交点就是“春分点”,被定为黄经的零度点,其发生时间就是“春分”。此时昼夜均、寒暑平,天地和合,正是化育万物的最好时机。
节气中和 龙抬头
春分也是轻风细雨吹拂天地人间的时节,宋人杜安世词写得贴切:“轻风细雨,惜花天气,相次过春分。”《汉书》记载:“春分后一日,始震电之时也,当雨,而不当大雨。”民间相应的有中和节“龙抬头”的传说。清代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龙抬头》写道:“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1] 也。今人呼为龙抬头。”黄历二月二日,就落在春分前后。
传说中和节的这一日安眠了一冬的龙抬起头来,这龙是施雨之龙,古称“应龙”,将为大地带来春雨,为大地生命的发育带来生机。《陕北民歌选·揽工调》唱和:“二月里来龙抬头,长工短工通出牛”。 明代《帝京景物略·春场》记载民俗:“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薰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扰人)也。”
从春分这一天开始,微风细雨、春气和畅,白天比黑夜一日长于一日(在北半球),万物都复苏了,正阳之气舒活,人间情事也处于昂昂阳阳的情势。
除了祭祀之外,中国古代的朝廷、官员们在这春分时节,顺应天地调和的生长节气,行政令重视安养生命、不打扰万物的生长,且重人道行仁政,安养幼少和孤儿,轻刑罚止狱讼(见《礼记.月令》记载:“(仲春)是月也,安萌芽,养幼少,存诸孤。择元日,命民社。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肆掠,止狱讼。”)
这是真正落实中华民族“顺天道、正人道”之文化精神的表现,天与地、人与物共沐和风,共庆春分。春分一刻岂只千金,天地和合,万物畅茂!还有什么时日比春分更适合请求子嗣绵延呢?
注释
[1] 唐德宗贞元五年正月十一日诏,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天地同和,俾共昭苏,宜均畅茂。中和之节,自兹始也。见《唐书》。
参注: 在每年春分日这一天,是齐一校正国内的度量衡的日子,另一日为秋分。在春分日合同天地精神,校正权衡法度,落实公平公正的交易精神,防止买卖纷争,乐利民生。(见《礼记‧月令》)
@*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