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情势急遽恶化 各国闭馆撤离反应不一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8月14日讯】阿富汗民兵组织塔利班一周内攻下阿富汗34个省会中的10个,12日还占领东南部战略要地加兹尼,进逼首都喀布尔仅150公里之遥。北欧国家纷纷关闭驻喀布尔大使馆及撤离工作人员。美国则敦促公民即刻离开阿富汗,并销毁大使馆敏感资料。

塔利班(Taliban)12日拿下位居重要战略位置的加兹尼(Ghazni),距离首都喀布尔仅150公里。

据法国24 (France 24)报导,加兹尼位于喀布尔(Kabul)到坎达哈(Kandahar)主要高速公路沿线,实际上扮演着首都和南部塔利班要塞之间的门户,是塔利班一周内攻下的第10座省会。

加兹尼被攻下恐对阿富汗原本已经紧绷的空军武力造成更多压力,溃散的安全部队在地面增援遭切断下,亟需空军的协助。

目前阿富汗全国400多个行政区已大半沦陷,被攻下的省会已达13座,包括喀布尔加兹尼与西北部重要省会瑙堡,现在更是已经包围北部最大城市,过去一向是反塔利班的堡垒马萨里沙利夫(Mazar-i-Sharif)。

阿富汗南部亲塔利班重镇坎大哈和拉什卡尔加(Lashkar Gar),以及西部的赫拉特(Herat)也都陷入激战。

2021年8月13日,在阿富汗喀布尔,警察在市中心区站岗。(Paula Bronstein /Getty Images)

美国防部:阿富汗首都未面临迫在眉睫的威胁

美国国防部13日则表示,尽管塔利班在阿富汗快速攻城掠地,但首都喀布尔似未面临“迫在眉睫的威胁”。

美国国防部发言人柯比(John Kirby)告诉记者:“喀布尔目前未处于迫在眉睫威胁的环境下。”但他承认塔利班武装分子正“试图孤立喀布尔”。

美国国防部官员援引情报评估报告表示,塔利班可能于30天内孤立喀布尔,并于90天内将它攻陷。也有人认为阿富汗首都不出一个月就会沦陷。

美国总统拜登10日表示,美国过去20年在阿富汗花费超过1兆美元,训练了30万阿富汗士兵,并给他们现代装备。阿富汗的领袖必须团结,必须替自己奋斗,替他们的国家奋斗。

他说,美军在阿富汗的任务会在8月31日结束,阿富汗人必须决定自己的未来,他不会再派另一个世代的美国人去加入这场已经持续20年的战争。

情势危及 各国反应

●值此之际,美国增派约3000名美军前往阿富汗守卫机场,协助撤离美国驻喀布尔大使馆人员;1000人则被派往卡达(Qatar)确保技术与后勤支援,还有3500到4000人进驻科威特(Kuwait),待命于必要时部署。

美国驻喀布尔(Kabul)大使馆网站上的公告,美国12日敦促自家公民即刻藉由商业航班离开阿富汗。

●英国政府12日也表示,将派遣600名军人前去阿富汗,帮助约3000名英国人离境,而驻喀布尔大使馆将迁往更安全的地点,只会留下核心人员留守。。

●丹麦外长库服特(Jeppe Kofod)在记者会上表示:“在阿富汗的丹麦人须立即离开,目前局势相当严峻。”他说,所有大使馆人员将撤离,大使馆将暂时关闭。

●挪威也将跟进,外长瑟雷德(Ine Marie Eriksen Soreide)指出,当地雇用的阿富汗员工也将立即撤离。

●芬兰外长哈维斯托(Pekka Haavisto)表示,由于阿富汗情势急遽恶化,国会已同意“接收为芬兰、欧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服务的阿富汗人员和眷属最多130人”。

哈维斯托说,芬兰驻阿富汗大使馆目前维持开放。

德国宣布,将把驻喀布尔外交人员数量缩减至“最低”。

德国外长12日还表示,倘若塔利班夺回政权,德国将停止金援阿富汗。德国每年金援阿富汗4亿3000万欧元,是这个饱受战火摧残国家的最大金援国之一。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表达愿意会见塔利班领袖,直接谈判。

●阿富汗情势紧张,数以万计民众逃离家园。稍早前,6个欧洲联盟成员国奥地利、丹麦、比利时、荷兰、希腊及德国致函欧盟,支持执行遣返境内申请庇护遭拒的阿富汗难民,认为一旦停止遣返将“发出错误的讯号”,激励更多阿富汗人前往欧盟。

不过,随阿富汗情势快速恶化,6欧盟成员国立场开始不一致。德国和荷兰改口暂时不遣返;比利时则表示无意停止遣返。希腊支持遣返的立场最坚定。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13日呼吁塔利班立即停止攻击行动,并警告说,阿富汗情势逐渐失控。呼吁各方采取更多行动保护百姓。

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杜雅里克(Stephane Dujarric)稍早表示,联合国“每小时”都在评估阿富汗安全情势,也将一些职员派到首都喀布尔,但没有让任何人撤离阿富汗。联合国约有3000名当地员工和300名国际员工在阿富汗境内。

联合国曾表示,今年初以来,阿富汗各地冲突造成流离失所的民众新增近40万人。在7月1日至8月12日期间,阿富汗境内流离失所的民众,有1万350人逃至喀布尔。

中央社

(责任编辑:卢勇信)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