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克仁:从邓丽君登“陆”到方芳要中共教训台湾

谈中共利用台湾艺人的新年统战

2021年岁末的大陆娱乐圈很不太平,多名演艺人员被列为“劣迹艺人”,有人补缴天价税金、有人锒铛入狱──这些明星不仅断送演艺生涯,过去的作品也通通下架,在网路上被消失、电视上被马赛克。但2022年初,引起笔者关注的是突然有许多台湾艺人公开为“中共”站台,高唱主旋律。

首先是中国江苏卫视在去年12月31日举办的跨年演唱会上,让逝世多年,台湾人心目中“永远的军中情人”邓丽君与中国男歌手周深合唱。电视台利用虚拟影像让邓丽君与周深合唱了《小城故事》、《漫步人生路》等歌曲,还有大陆歌迷感动得红了眼眶。

邓丽君无疑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最受华人喜爱的明星,她的歌曲不仅是在海峡两岸传唱,笔者在加州的海滨小城莫罗贝(Morro Bay)都曾听见华人商家播放邓丽君的歌曲。

许多大陆人对“小邓”都有种特殊情怀,但邓丽君终身未曾赴大陆演出,她在世时曾多次婉拒中方的演唱会邀约。

1989年5月27日,为支持北京八九民运,香港演艺界于跑马地马场举办了“民主歌声献中华”义演筹款,邓丽君亦参与演唱了《我家在山的那一边》,当时感动了无数听众。该活动逾百名艺人参与,连续12个小时演出不间断,共筹得1300万港元善款。时移事往,当年参演、支持学生的许多艺人已纷纷赴大陆演戏、拍综艺;然而,倘若邓丽君在世,她也会登“陆”吗?

故人已逝,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答案;但人们应都仍记得,邓丽君在演唱会上公开说:“当我在中国演唱的那一天,就是我们三民主义在大陆实行的那一天。”

邓丽君这样的宣言,在今天看来无疑是“政治”很不正确了。

与邓丽君一样是外省子弟的台湾资深艺人方芳已移居大陆多年。她在一月初接受官媒央视《看台海》访谈时,除了表明支持两岸统一,还语出惊人地表示:“小孩不讲理,有时打两巴掌他才知道。”似乎暗示着,“祖国”大陆应好好出手教训不听话的小孩台湾。

67岁的方芳曾活跃于台湾影视界,是少数擅长主持、演戏、舞台剧、相声等多样表演艺术的硬底子艺人;她也曾是许多台湾人童年欢乐的源泉,被誉为“女丑之王”。让人诧异的是,淡出台湾演艺圈多年的她,前阵子忽然高调展示“中国居民身份证”,年初又明目张胆地“撑”中共──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方芳站上火线?甘愿遭所有人嘲笑其为“老粉红”?

笔者认为方芳并非黄安之流,为了赚大陆人民的热钱趋炎附势,在中国赔了健康、伤了身体后再灰溜溜的回台湾享用全民健保;她也不同于台湾歌星杨宗纬,为了便宜的房租移居厦门乡下定居;方芳也不是为了争取演出市场,如同在央视“启航2022”迎新年特别节目上献唱《我们同唱一首歌》的萧敬腾、欧阳娜娜、陈立农等三位台湾新生代歌手。

方芳既不缺名、也不缺利,她心里争的可能是一口气;犹如许多台湾保守派,她为台湾政党轮替后日益消失的中华传统文化忧心。方芳屡次受访时都提及,她担心台湾在去“中国化”的氛围下失去了自己的根,或许正因如此,她才会有那“小孩不听话应受管教”的惊人比喻。

但方芳却忽略了“中共”从来都不等于“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摧毁中华传统的刽子手,反右运动中夭折了多少知识分子、民族精英?文化大革命焚烧、砸毁了多少文物古迹?错将中共认为“祖国”,那不啻是认贼作父,“亲中共”决不能换来两岸安好、和平统一。香港的前车之鉴犹在,若相信中共政府可以“一国两制”,相信台湾能与中共两岸一家亲,那无疑是与虎谋皮。

《我们同唱一首歌》由台湾作词人方文山填词,他用闽南语写下“我说的你都知道,你都听得懂,都拥有同祖先的名字”。合唱的大陆歌手袁娅维、张杰也特别负责了闽南语的副歌,整首曲子洋溢着台海“团圆”的主旋律。

笔者不禁为中共“与时俱进”的统战技俩哑然失笑。2021年底,逝世多年的邓丽君被迫在中国“虚拟”营业;老戏骨方芳粉墨登场要中共“教训”台湾;然后陆续是多位知名台湾艺人在央视的节目演出表态,宣扬大陆房租低廉、地大物博──这一堆亲共艺人名单族繁不及备载。

方文山在脸书发文称《我们同唱一首歌》是公益歌曲,自己并未从中获得任何费用;还是难免让人感慨,既知道创作这样的“统战歌曲”会遭网民批评,又何必欲盖弥彰的假公益之名呢?笔者不禁想起“香港的女儿”梅艳芳。

梅艳芳为了支持八九民运出钱出力,香港民主派人士司徒华在回忆录《大江东去》中写道:“为了抗议六四镇压,她多次拒绝应邀到内地演唱。以她那时的高身价,在众人的心目中,正是返内地掘金的黄金机会。”梅艳芳才是真正的做公益,才是真正的展现了港台民众与“中国人”血浓于水的感情。

梅艳芳若在世,会否赴内地捞金?她的亲传弟子何韵诗在去年底遭港警以涉嫌“串谋发布及煽动刊物罪”逮捕,获准保释后在社群发文报平安,同时提及对恩师梅艳芳的怀念。

何韵诗说:“时刻都想起今天是每年最特别的日子,也有靠哼着你(梅艳芳)的歌(和明仔的歌)稳定自己的心。唱着唱着,好像有你们陪伴在旁,就不感到孤单了。”答案不言自明。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刘明湘)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