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印太战略是对抗中共侵犯的关键

(大纪元专栏作家Antonio Graceffo撰文/刘文鉴编译)

拜登政府现在誓言要加强美国对印度太平洋地区的参与,以对抗共产主义中国对该地区日益增长的侵犯。

“我们每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未来都依赖于一个自由和开放的太平洋(地区)。”总统拜登2021年9月24日在首届四边安全对话国首脑峰会的演讲中说。四边安全对话(The Quad)是由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日本形成的非正式战略对话。

2月11日,白宫发表了《印度太平洋战略》白皮书,书中写道,区域政府应该有做出自己主权选择的自由,不受胁迫。这包括维持一个基于规则的方法,以管理和共享使用包含在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之内的海域。

根据该白皮书,川普(特朗普)政府“承认印度太平洋地区是世界的重心”。

在提及该白皮书时,一位美国政府高级官员告诉路透社:“我们的中(共)国战略在范围上是全球性的,该白皮书承认印度太平洋地区是一个竞争特别激烈的地区。”

白宫有理由认为中国(共)威胁不仅仅限于亚洲太平洋地区,而是一个全球问题,所有的国家均受其影响。

北京的侵略行径

中国(共)政权正在动用其经济、外交、军事和技术力量,扩展其在全球的影响范围和主导权,在这一过程中,它欺凌其它国家。

• 澳大利亚因呼吁调查COVID-19(中共病毒)的起源,遭到该政权的威胁和欺凌以示报复。
• 仅去年一年,台湾的领海与领空就遭到了961次中国(共)军事入侵。
• 在过去三年中,中国(共)侵犯印度的领土完整,导致了数次小规模冲突。
• 中国(共)海军一直在持续不断地骚扰越南的民用和军用船只。
• 去年,中(共)国船只在菲律宾领海内向菲律宾船只发射高压水炮。
• 日本和中国(共)在尖阁诸岛(钓鱼岛群岛)的主权上有着长期的争议。
• 2021年,马来西亚指责中国(共)侵犯其领空。
• 印度尼西亚感到需要武装其海上力量,以防止中(共)国船只进入其纳土纳群岛周围海域。
• 欧盟国家及英国就中国(共)在新疆侵犯人权多次与中国(共)发生外交争端。
• 北京(处处)针对立陶宛,因其支持台湾。

美国及其盟国对抗中共威胁

美国的印度太平洋战略依赖于其与区域盟国的防务协议,这些盟国中许多最近或一直都在与中共发生争端,这些国家包括日本、南韩、菲律宾和泰国。根据现有的协约,例如澳英美联盟(AUKUS)、五眼联盟和四边安全对话,该防务战略包括澳大利亚、英国、印度和新西兰。白皮书还呼吁与欧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结盟,它们在反对中国(共)霸权方面有着共同利益。

美国维护印度太平洋自由的防务计划以保持台湾独立为前提,台湾潜艇舰队将会与美国和澳大利亚舰队一起,在日本南部、台湾东部和马来西亚北部的环礁内遏制中国(共)海军,在这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这继而将允许美国第七舰队控制中共通过马六甲海峡来获取石油。

白皮书说,美国“将保卫我们(自己)的利益,阻止对我们自己国家以及我们的盟友和伙伴,包括跨台湾海峡的军事侵略”。

单单提及台湾海峡,表明美国加强了对保护台湾的承诺。根据《台湾关系法》,美国已经承诺为台湾提供武器,用以自卫。2022年1月,《武装台湾法案》递交美国国会,该法案将会强化美国对台湾防御的承诺。

白皮书还提到了拜登政府计划在未来几个月推出的印太地区经济框架,这种多边伙伴关系将成为增进美国与该地区的贸易、投资及外交关系的基础。这个经济战略旨在确保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和信息自由,没有操纵。这些目标正好与建立安全可靠的互联网、值得信赖的全球电信系统和5G网络,以及开放式无线电接入网络(O-RAN)技术相吻合。

改善印太地区的民主质量是另一个目标,其中包括支持民主制度、法治、透明度和政府问责制。这一点,再加上来自美国越来越多的贸易和投资,应该会使这些国家能更好地抵御北京的经济胁迫。

为了提高印太地区的生活水准,美国计划将其经济参与定位在发展创新和加强经济竞争力上,这将导致高薪就业机会的产生。

建立和保障区域供应链网络是另一个优先事项,在这方面,白皮书强调了与东盟伙伴国协调以及加强与这些国家的贸易与投资联系的重要性。

最后,印太战略白皮书呼吁美国与其盟国协同努力。简而言之,白宫正在呼吁世界上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联合起来反对中共政权。

作者简介:

安东尼奥‧格雷斯福(Antonio Graceffo)哲学博士,在亚洲生活了20多年。他本科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并拥有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China-MBA)。格雷斯福是一名经济学教授和中国经济分析师,为各种国际媒体撰稿。他的一些关于中(共)国的书籍包括:《一带一路之外:中国(共)的全球经济扩张》和《中(共)国经济短期课程》。

原文:US-led Indo-Pacific Strategy Is a Solid Step to Countering China’s Aggression 刊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李红)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