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2年 5大现象深度影响中国经济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3年01月14日讯】回首2022年,中国经济在中共当局各种极端政策的阴影笼罩下日渐艰难。从中共病毒(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房地产调控,从烂尾楼断贷潮到出口恶化,中国经济遭到了重创,当局的多项政策也发生重大变化。

回顾2022年,有五大现象深度影响中国经济

一、持续恶化的外贸行业

出口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2020年中国出口增长4%,2021年增长21.2%。但2022年却发生了变化,前两季度的出口增长是13.2%,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实际增长2%。

去年从10月份起,中国的进出口都开始萎缩。

10月,进出口总值下降0.4%,其中,出口下降0.3%,进口下降0.7%。

11月,下降幅度骤然大增。按美元计价,出口总额2,955.01亿美元,同比降8.9%,较上月继续回落8.6个百分点。进口总额2,262.53亿美元,同比降10.6%,较上月回落9.9个百分点。

当月,中国对主要出口国的贸易额同比都大减。对美国出口同比降幅扩大至25%,为连续第四个月下降,远大于10月份13%的降幅。对欧盟出口同比下降10.6%,对日本、韩国、台湾的出口,同比分别下降了5.6%、12%和20%。

从12月份开始,“组团出海抢订单”的省份越来越多。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四川省、福建省等中共地方政府纷纷组织外贸企业包机赴海外拓市场、稳外贸。

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总额下跌27%,对欧盟的出口总额下跌11%,同时中国对外贸易出口的总额下跌更达到40%。随着出口贸易的下跌,企业订单数量也是大幅下降,不少工厂都提前让工人放假回家,甚至有宣布放450天长假的。

随着美国减少对中国的贸易进口,东南亚和印度等地成为美国新的贸易合作伙伴,尤其是印度,在2023年对美国贸易总额增长48%。而美国也正是用将订单转移到他国的方法,来进一步降低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周五(1月13日),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12月出口同比萎缩9.9%,创下了2020年2月以来最大跌幅;进口同比下降了7.5%。近日天风证券发布研究报告表示,外需回落态势大概率延续,新年效应将集中在2023年1月,预计今年1月、2月出口同比分别下降20.48%、16.16%;进口同比分别下降20.52%、17.91%。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发文表示,从历史数据来看,就业压力同样来自外贸出口的下滑。一旦外贸出口下滑,就可能对就业带来沉重打击。

二、债务缠身、困境求生的房地产企业

继恒大爆雷后,2022年陆续有十余家上市龙头房企出现流动性困难,包括世茂集团、融创中国、绿地控股、中南建设、阳光城、奥园地产、融信中国、荣盛发展、中梁控股、佳兆业、富力集团等。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约七十家房企向标普、穆迪、惠誉三大评级机构提出申请撤销评级,包括中国恒大、阳光城、佳兆业集团、融创中国、金科股份、旭辉控股等。其中与三家评级机构均取消合作的企业有中国恒大、阳光城、中梁控股、中国奥园、佳兆业集团、合景泰富和海伦堡等。

为了卖房,从政府到开发商,推出各种花式促销手段。广西玉林市推出“买房送工作”,玉林市优先向进城购房且未就业的新市民推荐3个以上就业岗位。除玉林外,商丘、开封、连云港、南宁等地还有开发商推出了“小麦换房”“大蒜换房”“买房送土猪”“买房免费乘10年地铁”等活动。

去年6月30日,江西省景德镇市恒大珑庭的业主首先提出强制停贷。随即,全国多个出现烂尾及延期交付的项目业主集体宣告强制停贷,停贷风潮席卷中国各地,截至去年年底,停贷楼盘至少344个,涉及132个开发商。

当局不得不推出各项救市政策力保房地产市场,形成前所未有的“信贷、债券、股权”三箭齐发,甚至准许并鼓励上市房企再融资,以防救市失败。

克而瑞地产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12月,中国前100家最大房企新房销售金额为6,775.1亿元,同比下降30.8%,而11月份的降幅为25.5%。从累计业绩来看,百强房企1—12月实现销售金额64,622.2亿元,同比降幅为41.6%。

此外,2022年至2025年中国房企进入偿债高峰期,中国房地产行业至2023年底至少有2,920亿美元债务到期,房企兑付压力激增。

三、处于信用危机中的银行业

去年1月1日,中共资管新规正式实施。中共银保监会声称,资管新规的核心内容在于打破“刚性兑付”,以往银行理财产品承诺的类似“保本保息”、“零风险”都成了过去式。理财收益完全取决于实际投资结果,原有的预期收益率不复存在。

3月,3600只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为负,破净银行理财产品达到1200只,占比超过13%。2022年成为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年,各种因素导致银行理财产品遭遇两轮超预期“破净”,银行理财产品保本已经成为过去式,银行“稳健投资”的形象已不再“稳健”。

4月18日,河南省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上蔡惠民村镇银行、柘城黄淮村镇银行、开封新东方村镇银行、安徽省固镇新淮河村镇银行及黟县新淮河村镇银行均出现资金危机,储户无法取款,银行方面毫无预警地关闭了线上取款和转账功能,超过40万名储户遭受严重经济损失,涉案金额高达400亿人民币。

9月2日,南京银行因代理河南和安徽的这6家村镇银行清算业务再次陷入风波。一批储户在南京银行杭州分行外聚集维权,引发南京银行“爆雷”传闻。南京银行发声明称仅提供清算代理服务,但银行的说法没有减少民众的担忧和怀疑。

随后,北京、广东、山东、海南等多个省份,出现了银行卡只能存款不能取款的情况,甚至有部分存户的银行卡被冻结。有分析认为,不少银行面临银根紧缩,于是就用“断卡”作为限制提款的手段,以解决现金流不足的问题。

另外,银行业不良资产规模大幅上升,中小银行兼并重组成为行业普遍现象。2022年上半年,中国中小银行共处置不良资产6,700亿元,有34家中小银行合并重组。

《中国银行经济金融展望报告(2023年)》显示,2022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万亿元,同比增长5.6%。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增速分别为4.37%和3.16%。城商行和民营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增速分别为16.26%和40.46%。

四、中共的造芯梦想破灭

去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正式签订《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禁止所有获得补贴的芯片企业扩大在中国的产能;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发布公告,包括芯片设计软件和第四代半导体材料在内的四项新技术被纳入出口管制。

同期,习近平当局突然掀起“芯片反腐”风暴。中共国家芯片大基金管理人丁文武、路军、高松涛、杨征帆等相继落马;曾任原中共工信部电子司司长、紫光集团前总裁的刁石京被带走调查。

随后,中共工信部党组书记、部长肖亚庆落马。肖亚庆是中共梦想打造世界一流芯片产业并摆脱美国芯片计划的带头人。

去年10月份,美国发布了针对中共政权的半导体及设备出口管制令,限制其获得某些受管制的美国半导体产品及技术的能力。

这是迄今为止对中共最大的芯片出口管制禁令,除非获得美国政府许可,否则不得向中国出口14奈米以下的先进芯片和制程设备、AI及超级运算芯片,以及128层以上的NAND快闪记忆体等。

此外,该管制令还禁止美籍技术人才在华研发生产先进芯片。原本在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中国企业任职的高层纷纷去职。禁令发布后,中国企业11月份进口半导体制造机器的金额为23亿美元,同比下降超过40%,是截至2020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11月份,美国成功说服日本和荷兰,设立新的出口控制措施,禁止向中共出口先进的芯片生产设备。

为实现芯片大国的美梦,中共砸了9.5万亿元扶植半导体产业,结果大部分的新创半导体公司都是没技术、没经验与没人才的“三无企业”,造成遍地烂尾芯片厂,有些芯片厂如德淮半导体已遭法拍,更甚者如江苏时代芯存因乏人接手,厂区沦为养鸡场。

五、从清零封控到躺平放开的中共防疫政策

无论是清零封控,还是躺平放开,中共的防疫政策都让民众措手不及。

去年4月,中共当局对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实施全面封城。

2021年,上海贡献了中国3.8%的GDP,位于各城市的首位。经过两个多月的封城后,上海2022年二季度GDP同比下降13.7%,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一。

10月底,河南省郑州市富士康工厂在封闭生产情况下员工染疫人数剧增,工人出于对疫情和封城隔离政策的担忧,拖着行李徒步返乡,上演集体“大逃亡”。随后在11月底,又因为工厂未履行合约、让员工与染疫员工同住等问题,引发新招聘员工大规模抗议活动,并与前去镇压的警察爆发冲突。

郑州富士康工厂承担苹果手机全球50%的生产业务,是iPhone最大的全球制造基地,为郑州带来巨大的就业和税收,占河南省出口的60%。

上海封城和富士康疫情,促使鸿海、和硕、仁宝三家苹果供应链企业加速移往印度与越南,也加速苹果公司将iPhone生产线向海外布局。

12月7日,中共突然发布疫情防控“新十条”,在无预警、无准备、无计划的情况下,突然放弃了清零政策。随后,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多个大城市的感染人数爆发式增长,同时疫情海啸也对全球供应链再度造成冲击。

多家汽车制造商都在加快进行供应链的重构。马自达正在将一些在中国制造的零部件的生产转移到日本本土市场;福特和通用汽车在将零部件的生产转移到美国工厂;梅赛德斯则考虑将其零部件采购转移至欧洲、美国或墨西哥的供应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今年1月1日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中共政府放宽封控的过程相当混乱,疫情可能会进一步打击中国今年经济,并拖累区域和全球增长。

尽管中共当局在2022年底频频发出拯救楼市、开放民营经济信号,试图挽救中国经济颓势,但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已全部受到重创,外部的经济环境也已经发生诸多重大变化,2023年的中国经济形势恐将更加艰难。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叶萍)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