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够在梦境中元神离体,穿越时空?美国海军士兵千里之外,如何准确得知家中变故?

大家好,我是扶摇,欢迎和我一起探索未解之谜

在开始今天的故事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超心理学”(Parapsychology)的概念。

心理学研究

超心理学”这个心理学学科的词汇,据信,是由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美学家马克斯‧德苏尔(Maximilian Dessoir)提出的,他于1889年在一份德国期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创造了“超心理学”一词,因为他觉得需要创建一个关于“超越一般普通事物特征的心理现象”的心理学科。

德苏尔在自己的回忆录里描述了他15岁时的一个神秘心理体验。这种神秘体验就像是与宇宙融为一体,并且激发出哲思与超然的思想意识。这次的神秘体验,使得他成长后,对泛神论、神秘心理现象、东方的瑜伽术和心灵感应等等现象和试验,有着极大的研究兴趣。他还在1886年发表了自己一系列成功的心灵感应的实验。这些实验也让他从对心灵感应的高度怀疑,逐步转变为相信。

不过,随着深入地研究,德苏尔也遇到其他心理学家的一些挑战,使得他对自己的“超心理学”研究成果,保持一定的审视态度。从当时的文化背景我们知道,人们研究这些神秘心理现象时,采用的是通过科学实证的方法,并且需要构建合理的科学理论模式,这当然让德苏尔这样的心理学研究受到许多瓶颈限制。

尽管“超心理学”这门学问研究的许多现象,备受争议,研究的状况有起有落,但是研究还是逐步拓展开来,仍然得到长足的发展。现在,超心理学研究在30多个国家有研究机构或者单位,超心理学的许多议题不断在扩大,也出版各类研究杂志,现在都已经为大家熟知和注意到了。比如我们知道的有:超感官知觉、心灵感应、预知、千里眼、濒死体验等等。这些可都是我们的未解之谜啊。

在20世纪,有一位美国女士:路易莎‧艾拉‧莱茵(Louisa Ella Rhine)(November 9, 1891─ March 17, 1983)虽然她获得的是植物学博士,但是,她最为突出的贡献是在“超心理学”领域,后人称她为“超心理学第一夫人”(first lady of parapsychology)。莱茵夫人原先和丈夫一起在纽约州一所植物研究所,研究花花草草的生理现象。1923年到1924年之间,莱茵夫妇参加一场特别的讲座,是由亚瑟‧柯南‧道尔爵士(Sir Arthur Conan Doyle)讲述关于通灵研究和招魂术的话题,这场讲座改变他们对科学研究主题的兴趣。因为,他们在研究植物的生理特性和生命现象时,已经为科学的那种“客观性的极端要求,及其科学理性精神的强烈限制”,这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都无法解决更大的问题,那就是他们内心深处询问的问题:“我们人类到底是什么?”(what we human beings really are??)

于是莱茵夫妇决定转换研究主题。就这样,夫妻双双走入了“超心理学”研究领域。后来,他们还创办了“人性研究基金会”(the Foundation for Research on the Nature of Man,简称(FRNM),这为他们持续研究“超心理学现象”和其它心理学研究,提供长期的资金保障。

莱茵夫人收集到大量关于超心理现象第一手记录,其中有许多方面就是关于“”的未解之谜。

我们曾阅读到莱茵夫人收集的一些超心理学现象的“”,她尽量使用当时人们能够理解到的心理学理论做各种角度的阐释。而今天的人看其理论,总觉得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甚至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还好,那些各种各样奇异梦境的案例故事,完整地保留下来,这些心理现象的原始纪录,也为后来人进一步研究,提供最真实的素材。后人往往以原始记录作为初始素材做研究,也就不会局限在莱茵夫人所阐述的理论模式之中。

这样,我们抛开以往理论的束缚,先从其最原本最原始的梦境纪录开始入手,会发现,这些梦境故事的记录,或许有许多远远超过我们自己能够想像到的现实。

海军士兵的预感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莱茵夫人得到一份奇异的梦的报告。报告来自一位在美国海军在冲绳岛服役的男士。

一般情况下,西方专业心理学家在撰写和公布一些个人的做梦报告的时候,为了避免曝露隐私,或者其它方面的原因,就将报告者和亲历者的真实姓名隐去了。所以,为了方便,我们在这里讲故事的时候就会给他们起一些代名。

这位海军将士,我们姑且称之为杰克。杰克当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于太平洋第三舰队,负责冲绳岛方面的军事问题,他当时就在其中一艘军舰上。

有一天,杰克接到他妻子的来信,当时他妻子在弗吉尼亚州诺福克市(Norfolk, Virginia),两人隔着千山万水。杰克读了妻子的来信,信中没有任何关于家中出事,或者关于妻子本人的什么坏消息。

可是,很快,有一天,杰克觉得心绪不宁,就是觉得家里出事了,应该发生了什么事,杰克心里直觉就是:家里并非一切都安好。杰克无处倾诉,干脆把自己的感觉,对船上的药剂师助理说了:我觉得家中肯定出事了。那位助理反过来问杰克:那你的妻子来信中,是否有这类迹象会发生。杰克回答说:信中真的看不出来,丝毫没有。信中写的都是高兴的话,还有一些关于家中的新近情况,没有一点不寻常。

杰克有些郁闷。当天的晚上,杰克睡觉就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回到了诺福克市的家中了。接着梦见自己,还有妻子,加上几位老朋友,在一只划艇上,去钓鱼去了。他们钓完了鱼,就驾驶划艇驶向一个码头,那码头上早已停泊另外几艘船。为了方便靠岸,他们划艇就想插入到两艘船的中间,而正好,突然打来一个大浪,站在船上的妻子猛然倒向一边,她的头顿时被挤扁了。杰克自己拚命抓住妻子的胳膊,把她拉回到船上。杰克看见码头上那些站着的一些人,就赶紧喊道:有没有医生啊?码头上的那些人就赶紧过来帮助杰克把他妻子抬到码头。

这时,只见一个男子跪下身来,对杰克的妻子检查了一下,然后说:她情况很好,只是要摘除扁桃腺。

猛的,杰克就惊醒过来了,并仔细看了看手腕上的手表。

这个梦后不久,杰克接到妻子来的另外一封信,信中说她已经摘除扁桃腺。信里还具体写了做摘除手术的日期和时间。

看到这封信杰克吃了一大惊,为什么呢?原来他发现,自己在太平洋军舰做的那个梦,做梦的时间,和妻子做手术的时间,是完全吻合,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说是同时发生的。

这个真实的案例,往往给人的第一想法,就是梦可以透过心灵感应,能够知晓或者感觉一些不同地理时空正在进行和发生的事情。所以,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做梦者内在的心灵感应能力,或者特殊的直觉能力上。

不过,梦的问题似乎不局限在内在心理的这个视角。如果仔细想想,就会发觉,这个梦,可能也是一种透过什么方式,让人的一些意识和感觉,能够在其它地方亲临现场。虽然我们这样说明问题有些拗口,但是,这个案例就是告诉我们,梦境能够存在另外一个角度的方式显现,那就是做梦的这个人会通过梦境走入到另外的时空,然后能够感受到非常遥远的地点正在发生的事情。

说简单些,就是做梦者通过梦境穿越时空距离,能够感受百里千里之外正在发生的事情。

而这种类似的梦境案例,竟然在中国唐代就已经有记载了,而且还是发生在唐朝非常有名的才子身上。

唐才子千里神交

话说,唐朝两位著名才子白居易和元稹同年登科及第后,二人就结为密友。二人相差七岁,然而才学与志趣符契和同,二人交往如同兄弟骨肉,有“千里神交”的感受。到底是怎么样的“千里神交”呢?

在唐宪宗元和四年,就是公元809年,元稹被朝廷任命为监察御史,奉命出使四川地区。元稹出发过了十多天,已经和白居易远隔千里。

这一天,白居易和他的弟弟白行简,以及陇西人李杓直一起游览曲江,曲江附近有一座大慈恩寺,于是三人都到寺内玩赏参观,逗留了一段时间。直至夜幕低垂,又一同前往李杓直修行学道的私宅。李杓直命人设酒款待白氏兄弟两人,大家喝得十分尽兴。席间白居易一度放下了酒杯,停顿许久,想念起元稹,就深沉地说道:“想必,元稹已经抵达梁州了。”于是,白居易心有所感地在墙上题了一首诗,诗是这样写的:

“春来无计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那一天乃是二十一号。约莫又过了十几天后,有梁州使者来访,捎来一封元稹写的信,信末附上一首《纪梦诗》,诗句为:

“梦君兄弟曲江头,也入慈恩院里游。

属吏唤人排马去,觉来身在古梁州。”

这信上的诗是说,元稹自己达到梁州的那一天,就梦见白居易兄弟到大慈恩寺游玩。白居易白行简兄弟俩非常吃惊,然后他们又核对一下信上的日期,正好与白居易兄弟及李杓直游佛寺的日期竟不谋而合。看来,元稹做梦直接穿越了时空,和白居易兄弟一起游大慈恩寺了。

如果说,按照心灵感应的效果的话,或许元稹只会感应到白居易一人的心意而已。可是,元稹做梦看到的是白居易兄弟二人一起去佛寺游玩,那从解读梦境的角度来看,这个梦境应该是一种亲历亲临现场的感觉,而不是仅仅针对某个人的心灵感应。我们多多少少可以推估,元稹的这个梦,有点遥视功能的效果,也有点像穿越时空距离,感应到或者接触到白居易兄弟同时一起活动的现场。

白行简也是一位才子,他对他哥哥白居易和元稹都非常了解,亲身经历元稹这个奇梦故事,非常震撼,于是他又收集另外两个奇异的梦,写出《三梦记》一文,流传于世。

而且,我们觉得,另外两个梦境的效果,似乎就是两部有名的梦幻电影的故事雏型。那么是哪两个梦呢?且看下一期。

好了。未解之谜,我是扶摇。我们下期见。

订阅YouTube频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vQZ1p_-AXgAWiyHhE7CxQ
订阅频道Ganjingworld频道: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2dgb6zFtQ9TYK11080c
订阅未解之谜Telegram群组:https://t.me/wjzmchannel

《未解之谜》节目组制作

(责任编辑:李红)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