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04月02日讯】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秦鹏观察》。
小米SU7车祸,三名花季少女殒命,网路上充满了质疑和争议,真相到底是什么?谁之过?
在高科技和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又该怎样面对各种变化?
深夜高速三少女化孤魂 母亲家人和小米各执一词
事故发生在2025年3月29日深夜,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将三个花季少女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天。她们是准备去参加事业编考试的大学生,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却在赶赴考场的路上遭遇不幸。
在安徽省铜陵市德上高速池祁段的施工路段,这辆小米SU7标准版电动车撞上隔离带水泥桩,导致车辆起火,三人未能逃生。悲剧被行车纪录仪记录下来,随后在网络上迅速发酵,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激烈争论。小米股价应声下跌,舆论矛头直指小米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与安全性能。
然而,真相究竟如何?这起车祸究竟是技术失灵、驾驶员失误,还是其它因素共同酿成的悲剧?我们先回顾一下不同的当事方的不同说词。
4月1日,一名死者家属称:自己外甥女是29日晚上十点多出事,自己第二天早上六点多得知此事。“事发时车门锁死打不开,前面两个女子都是被活活烧死的,后座的女孩被救出来后,在送医途中死亡的”。“就是全部烧没了,骨头警察也不让看”。
这个说法,和其中一名女孩的母亲说法一致,“车门自动锁死,主副驾我的孩子被活活烧死”,大火烧了一个小时后消防才到现场。她质疑:“小米不成熟的东西为什么要推出来害人,我还是你的粉丝”。
4月1日,一名罹难者的父亲罗先生,则向《南方都市报》记者表示,事故三天,小米公司未与遇难家属联系,他斥其“冷处理”与“避重就轻”。
而小米公司这边,受车祸影响,市值在周一开盘后,一天缩水800亿。刚刚交付一周年的小米SU7,迎来了“至暗时刻”。
4月1日,小米官方通告姗姗来迟,称,29日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通告中,有几个细节,引发了更大争议,1、驾驶员看似夜间超速,她本身应该承担多大责任?2、从自动驾驶系统发出警告到车祸发生,一共2秒时间,这个时间是否足够做出反应?3、通告也证实,小米确实一直没有联系家属。
4月1日晚间,小米通过网路回应6大质疑,称:小米目前“尚未接触事故车辆,无法分析事故时车门是否可以开启”;而关于紧急刹车“AEB等主动安全功能是否触发”,小米回答,自动驾驶系统NOA提示“注意障碍”后已启动减速,“约1秒后,驾驶员接管,NOA功能退出了”。对于起火问题,小米推测是撞击隔离带水泥桩之后所致。
这看似回答了几个焦点问题,却又似乎没有完全回答:比如,车速在自动系统响应范围之内,也有预警,但是它到底有没有起到足够作用?网友也纷纷发帖惊呼:“碰撞前2秒才发出风险提示,谁能来得及反应?”“碰撞前1秒让人接管和直接撞上去有啥区别?”
4月1日,遇难者母亲对《澎湃新闻》表示,根据小米现有的公开声明,无法解释车门为何无法打开、车辆和水泥护栏相撞后因为什么原因自燃、智能驾驶切换时间为何只有2秒等一系列问题,显得避重就轻,“我的诉求是早一点把事情的真相厘清。”
这个事件引发持续争议,还有一点,就是中共特色的删帖。因此有网友质疑“资本力量干预信息传播”。但是,实际上,官方也下场了,比如,党媒《湖北日报》就压下了记者的报导。据该报记者说“不好意思,我都写完了,但上面有禁令,发不出来。”“上面施压了。”
智能驾驶要背锅?我们是不是真的不能太依赖科技?
事情至此,我想大家心中的疑点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比如:事故的发生,到底是谁的责任?
在获得更全面的信息之前,我们作为旁观者,不适合去指责任何一方。但是,从目前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或者思考:
1、目前的中国智能驾驶技术,还需要完善。
同样,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不同车的智能驾驶的配置实际差别巨大,有的版本作用非常有限。
中国科技网站虎嗅网,发表了一篇文章称《小米车祸,智驾的锅》,作者认为,智驾系统不是直接导致车祸的原因,却是车祸的重要诱因。
他说,确实,智驾留给驾驶的反应时间实在太短。在约116公里的时速下,只有2秒的反应窗口,驾驶员就需要拥有约35m/s的反应速度,这对任何一个普通驾驶员来说都是天文数字,也许只有上一阵子在上海国际赛场驰骋的F1赛车手们才有这个能力。
那么,为什么小米SU7直到障碍物已在跟前了才发出警告,并提醒驾驶员接管,而不是更早发现危险,或进行AEB、变换车道躲避?作者认为,事故车辆是小米SU7标准版,水平上可以说和其它版本“天差地别”,在支援智驾的车型里也称得上“非常一般”。标准版和高阶版本之间有着6倍的算力差异,在需要处理资料、快速判断时有着决定性的差异,特别是紧急状态下,相比高配版会有0.3~0.5秒的延迟。
另外,小米SU7标准版是低配版本的纯视觉方案(注:没有激光雷达),决定了它在低光环境下的效率会大幅降低,就好比人的眼睛,我们在黑夜环境下容易看不清路。特别是在夜间、恶劣天气环境下,系统的感知能力甚至会下降多达40%,不客气地说已经到了几乎“不可用”的水平。所以,这次事故的小米SU7标准版在智驾方面,本来就不具备长距离勘测路况的能力。
而如果是小米Max版本的激光雷达方案,可以实现200公尺探测距离、153万/秒点云密度的能力,或许可以事先辨识障碍。
也就是说,作者认为,这致命的2秒,已经是小米SU7标准版NOA能压榨出来的极限的反应时间,但对驾驶者、对鲜活的生命来说还远远不够。
作者进一步讨论,在倡导智驾平权的今天,小米汽车所采取的智驾配置差异,是否不合时宜了?他还指出,其实不光是小米,其它品牌的不同车型之间,也存在因为价格不同,带来的安全解决方案有差别。从用户安全角度来看,汽车安全不应该有标准或豪华之分。
2、宣传惹的祸?
目前,在中国当局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在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发展,2024年渗透率超过了40%。到了2025年用车高阶智驾渗透率将达20%。而为了卖出更多的车,太多的中国车企明里暗里将智驾在宣传上往“自动驾驶”靠拢,甚至有的车企一把手还在发布会上说出类似“一边开车一边打瞌睡,就靠智驾撑着”“在车上睡一路”等模棱两可、带有误导性质的话语。让人觉得智驾能力很强,驾驶人可以完全交由智驾系统开车。
这无疑会让许多没有真正懂技术、了解智驾本质的消费者,以为当前的高阶智慧驾驶,是真正的自动驾驶,无视路况、不分昼夜地使用智慧驾驶。
但实际上,当前中国的智能驾驶还是L2级,即部分自动驾驶。根据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的定义,L2级意味着车辆能够同时控制方向盘和加减速(如自适应巡航控制和车道保持功能),但驾驶员必须全程监控驾驶环境并随时准备接管。有车媒就对小米最新的HAD(端到端全场景智慧驾驶)进行了实地测试,发现在复杂的城区道路还是需要经常接管,而且对周边环境的识别、行车时的博弈并非完全成熟。
所以,结论是:当车子开到高速公路上之后,车速更快、控车难度更大,更应该对智慧驾驶系统抱持敬畏感,要始终目视前方、做好随时接管的准备。毕竟智驾系统可以失误无数次,但人的人生只有一次。很有可能智驾系统的失误,就会摧毁你的全部人生。
3、技术的完善,是否不应该以生命为代价?
今年2月2日,一名汽车工程师发影片解释,为什么推荐大家买特斯拉,而不是小米SU7。她称SU7从研发到量产只花了三年时间,把可靠性测试推给消费者去试错,而特斯拉去年球销量179万辆,经过了迭代和市场验证。
不过,前面我们看到虎嗅作者,强调视觉+雷达解决方案更先进,是不是这样呢?特拉斯自2021年起全面转向纯视觉方案,移除了雷达和超声波传感器,但是汽车行业的人都知道,其整体技术要高于中国产电动汽车。
原因当然有很多,包括,1、特斯拉拥有全球最大的行驶数据库,中国车企虽然也在发展AI训练能力,但算力和数据规模仍落后。2、特斯拉的鸟瞰视图(BEV,Bird’s Eye View)技术,通过多摄像头融合生成实时3D环境模型,精确估计距离和空间关系。中国车企这方面有所进展,但整体精度和稳定性仍需提升。3、恶劣条件适应除外,特斯拉还有工程能力与产品整合优势,包括自研芯片能力等等。
但是,有多少国人知道这些差别呢?大多数人在当局又一次遥遥领先的宣传下,认为中国已经超越了世界。这样的幻觉,可能带来很大的代价。
而即使是特斯拉,也有中国客户反应,在某些场合下,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所以,我们目前能够得出的结论是,不要太迷信自动驾驶。真正的智能不是“替代”人类,而应是“辅助”人类。
我们可能也需要扪心自问,在“让驾驶更轻松”的口号背后,我们是否忽略了“安全感”与“真实安全”之间的鸿沟?
4、行业与监管:不能总在悲剧后反思
这起事故,也暴露出中国的行业标准模糊与监管滞后的问题。中国对L2+级自动驾驶尚未有明确分级执行规范,车企的宣传与使用界限,也模糊不清。这些,当局进到监管职责了吗?
而且,自动驾驶功能是否应强制训练考核?是否应设定使用环境限制?是否应有信息记录与回溯机制?目前,这些在中国也无统一标准。
与此同时,中国当局对事后调查的权威性、透明度也受到关注。公众期待的不只是责任划分结果,更是制度体系的完善与预防机制的建立。一次公开透明的调查报告,可能比数十条营销文案更有力地重建信任。
但是现在,事故发生后,大量关于该事件的帖子在网路上遭遇删除,相关搜索词一度受到限制。这样的言论环境,对于安全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在一个正常的商业世界里,创新与责任本应该同行。而如今,我们看到的是:技术在飞奔,伦理却在喘息;数据在增长,信任却在流失。
5、爱之过? 谁之过?
对事故家长来说,也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你可以喜欢一个企业或品牌,但是不要盲目相信它。更不要轻信一个还在追赶世界先进技术中的国家,可以短短时间内做到“遥遥领先”。
在生命面前,盲目的爱轻如鸿毛,只有生命重如泰山。
当然,我这里不否认技术进步的价值,也想不抹杀所有中国企业的努力。但当三个鲜活的生命付出代价,我们不能只是说“这是意外”,更不能只是简单的去谴责所谓的资本及中共当局的冷血,我们也需要去检讨自己对于技术的认识、对于生命的认识,是否应该更加客观?更加珍惜?
愿真相大白,愿逝者安息,愿每一个走在回家路上的人,都能平安到达。
好了,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请喜欢我节目的朋友关注我的频道,我们下次节目见。
《秦鹏观察》制作组
(责任编辑: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