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典故】餃子的由來

餃子。典故 】

每到過年時,與家人團圓 吃完大魚大肉之後

到了晚上肚皮都已經撐脹了,為何還要再吃一盤餃子呢?

餃子的外型,又像是人身體的某個器官!

你一定不知道餃子的典故,快來看看吧!

 

====

想接收到更多精彩影片,

Please give us a thumbs up! 請幫我們粉絲頁面按 “讚" 。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tastylife.menu

【Website】

http://www.tastylife.menu/

 

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中國醫聖張仲景先生發明的。

東漢末年時,到處瘟疫流行,很多人身染重病。

一位名醫張仲景,醫術高明,什麼疑難雜症,都能手到病除,

而且他醫德高尚,不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

張仲景從長沙為官後,告老還鄉。

他走到家鄉白河岸邊,看見很多窮苦的老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

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

張仲景回到家以後,上門求醫的人太多了,讓他忙的不可開交,但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

於是,他叫其弟子在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

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

將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

煮好以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

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 耳」,

然後再下鍋煮熟。

病人每個人可以分得兩隻嬌耳,一碗湯。

人們吃下祛寒嬌耳湯以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

耳朵變暖了。再吃了一段時間,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捨藥的義舉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所以在那之後,每到過年時,為了慶祝新年,也慶祝耳朵康復,就模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

這個模仿嬌耳做的食物——就是餃子!

這是距今1800多年的故事,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醫聖的恩情。

皮薄餡嫩,味道鮮美的餃子也成為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民間美食了!

關於過年吃餃子還有其他很多有趣的傳說,其中有一個是與女媧造人有關。

女媧用泥土造了人,每到了寒冬,人的耳朵很容易因為天氣太冷而凍掉,

於是女媧想到一個方法!!

她在人的耳朵上穿線,一端讓人咬著,這樣就可以防止耳朵凍掉了!

所以,每到年末天寒地凍時,人們就趕緊咬著有「線」(「餡」)的嬌耳,也就是。有著滿滿”餡”料的   <餃。子>!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