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中国“经济奇迹”的三大矛盾

【新唐人2011年6月17日讯】(新唐人报导)中国在所谓的“改革开放”以来,可称是个“经济奇迹”,从政府公布的数据来看,每10年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就翻一番,而在发达的美国即使在经济增速最快的时期,也要花30年左右才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的经济基础开始出现裂缝,这些裂缝可称作三大矛盾。

矛盾一

《华尔街日报》文章指出,矛盾之一是,中共领导人一方面决定放缓经济增长步伐,抑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还要给工人加工资,给民众提供各类商品,这对于不愿让市场力量主导国民经济,害怕失去控制权的中国(共)政府来说是个很大的难题。

文章说,由于中国劳动力需求强劲,工人的工资增加较快,这是维持中国领导人重视所谓维稳的关键,也是推动消费支出、摆脱出口依赖的关键。

文章说,对于现今仍供奉着马克思(Marx)和恩格斯(Engels)雕像的中国,工资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持续缩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很难成为推动更多消费支出的秘诀。

文章指出,不断上涨的工资正在稀释中国工厂的竞争力。一个众所周知的迹象是,美国服装品牌Gap在中国商店里出售的T恤衫上标着“马来西亚制造”的字样,最便宜的牙刷也为越南制造。

矛盾二

文章说,中国政坛最近的潮流话题是“人民币国际化”,而实际上,人民币目前基本上完全是一种国内货币。

文章认为,中国之所以要人民币国际化,既有民族自豪的原因,也有贸易大国买卖本国货币的渴望,还有就是,如果再爆发金融危机,中国人决心要像美国一样能获得自由、低息的外国贷款。

文章指出,到目前为止看似一切顺利,但人民币不可能一夜之间实现国际化,除非中国取消低利率管制,现在中国存款利率甚至都赶不上CPI涨幅。参与全球货币游戏意味着国民经济要受到全球市场的影响。

文章说,中国富人们通过购置第三套和第四套房进行投机,而其他人因为房价太高连一套都买不起。驱动中国资产泡沫的是中国的货币政策,而非美联储(Federal Reserve)的货币政策。

文章说,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结束出于政治原因将利率保持在经济上最合理的水平之下这一做法;意味着让经济政策透明化。

矛盾三

文章指出第三个矛盾,在经济每年增长10%的时候,看似一切顺利,但给经济踩刹车的举动对一个不信任自己国民的政府来说是个威胁。

文章说,在中国很多网站在中国被屏蔽,网民们痛斥政府的过滤减缓了网速,他们被限制在“中国的互联网”之内。

中国一位官员说,中国现行教育制度在科学研究方面受到苏联管理模式的影响,中国精英人士都把子女送到国外读书。一位清华大学研究生在聊天时生气地问,国家的领导人都把自己的儿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可说的?

大陆官媒曾报导,中国贫富差距正逼近社会容忍红线,认为是制度不健全所导致的腐败问题,包括大量“灰色收入”和“非法收入”。

文章最后强调,地基的裂缝不一定预示着崩塌,但它们是压力的痕迹,如果得不到处理就会动摇一座经济大厦,即使中国这座所谓“经济奇迹”大厦也不例外。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