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2月29日讯】唐朝的楷书名家辈出,如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等人,其墨迹在一千五百年后仍是学习书法的入门帖子。 不过,楷书并不是唐朝发明的,而是在唐朝进入了成熟期。
楷书被称为“楷”,是相对于行书、草书的随性而言。“楷”原是一种方木,引申为法式模范之意。楷书是将隶书波磔形式稍作改变,收笔时不再向右挑起,这种工整、有节制的书写体,被称为楷书,一直沿用到今天。
有学者表示,楷书是随着书写工具的改变而产生的书体。在秦代,文字要刻写在狭长的木简上,使用的是毛质较硬的鹿毫笔,后来发明了纸,配合改用毛质较软的兔毫笔,书写的方式也就跟着调整,一步步地变成今日所称的楷书了。这种旷日费时的改变,在敦煌出土的文物中有很多的实证。
楷书在唐朝被定为科举考试时答卷的书写字体。在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还把12种儒家经书,以楷体刻在石碑上,列于长安的太学,名为“开成石经”(如上图),这是官方推行楷书“字体标准化”的重大里程碑。
一般说来,初学楷书者多被教导“永字八法”。用意是:能把“永”字的八个笔画都写好,楷书就可达到相当水平。
不过,在中国书法史上品评书法的好坏还要看这个人的人品,因此像秦桧、严蒿、蔡京等人书法虽然了得,但他们的作品留传下来的却极少,因为历代收藏字画的人都相信,收藏了人品不正的书法作品,等于收藏了邪气,对自己和家人都是很不利的。所以,这几个权倾一时的宰相,空有书艺,在书法史上也没有任何地位可言。
文章来源:《新三才》
本文网址: https://cn.ntdtv.com/gb/2012/02/29/a644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