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的笑声一直就是对弱势群体的取笑和歧视,这么多年了,一直如此,想想赵本山,黄宏,宋丹丹,蔡明的小品,哪一个不是这样?其中可笑的主角大多是农民(也有伙夫、小科员),但大家都没觉得不妥。其中除了中国人的平等,公正,人权的意识欠发达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赵本山本身是农民,因此他的小品可以理解为自嘲。如今赵本山不上村晚了,小品的主角也换了。麻烦就来了。今年春晚小品主角的改变,立即引发了单身女性,女权主义者、甚至女官员的抗议。嘲笑农民30年了,农民也没抗议,一句“拒绝乒乓球”,竟引来了国球队员的不满,编剧被迫道歉。可见人和人的差别咋这大。
有人以为这些不满是小题大做,我不这样看(国球队的不满除外)。我认为这是中国的进步。随着这种人们权利意识的觉醒,小品越来越没有市场了,相声也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国家没有这种表演品种的原因。
但春晚有一个比歧视还严重的问题就是“代表”。每年的春晚都有这样一些“代表”,穿上工人服,就代表工人,一开口就:“我代表全国的工人给大家拜年。。。。。”,穿上少数民族服装就代表少数民族;穿上军装就代表军人;来自灾区就代表灾区人民;是农民工就代表农民工说几句话。。。。。。
这些所谓的“代表”根本就没有获得委托或授权,所谓“代表”受人之托,替别人说话办事也。关键是受人之托要有程序,要有授权。不是你是工人就能代表工人,你是农民就能代表农民。。。。工人,农民等只是你诸多身份中的一种,你还是河南人,广东人等,你有各种各样的身份,你有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谁有资格代表谁,不一定是身份、职业、地域决定的,而是由具体的问题和诉求,及谁是委托人决定的。
其实整个春晚就是在一种“代表”的思想的指导下编排的,所以搞不好。春晚总想用一个个节目代表各行各业,各种人群,各种喜好。。。。问题是这种代表又没走程序,又没经过授权,是导演选来的代表,设置的话题。所以其效果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