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春雷响 除霉“打小人”

【新唐人2019年03月06日讯】惊蛰是中华24节气中的第3个,每年3月6日前后,视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节气。2019年的惊蛰交于年3月6日5时09分(北京时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春雷响,万物长”“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从蛰是藏的意思。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天气回暖,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惊蛰在历史上也曾称为“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

惊蛰三候

中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此时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春鸟飞来。

晋代诗人陶渊明描写惊蛰节气的诗句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惊蛰节气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物候的变化,也是春耕开始的日子。农谚也说:“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同时,春耕又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春雷响,万物长”“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这些谚语,说到了此节气的基本特征。

唐代诗人韦应物诗中就描绘了农家此时忙碌的劳作:“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惊蛰习俗–祭白虎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日祭白虎。

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除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人们驱赶霉运的习俗,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打小人

一般“打小人”会在阴暗的地方进行,切忌张扬。要是打小人的地方煞气大,效果更为灵验。从堪舆学角度来看,三岔路口的杀气特别重。比如香港的传统的“打小人”地点—鹅颈桥,正是位于三岔路口。

香港人“打小人”通常是为了工作和感情的问题,近年来则多了“打港府”,反映出香港人对现任政府的不满。

吃炒豆

在陕西一些地方,到惊蛰节气当天要吃炒豆。人们将黄豆或苞谷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

据一些民俗资料显示,“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与惊蛰节气有关。“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二月二被称为“龙抬头”,除了星宿说与祈雨说之外,还有一种引龙伏虫的说法。中国古代将自然界中的生物分成毛虫、羽虫、介虫、鳞虫、人类五大类。毛虫指披毛兽类,羽虫指鸟类,介虫指带甲壳类,鳞虫指有鳞之鱼和带翅昆虫类。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明代刘侗、于奕正撰写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薰床炕,曰薰虫儿,为引龙,虫不出也。”

中国人认为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人们祈望龙抬头出来镇住毒虫。

禁婚

惊蛰的节气神是“雷公”。相传“雷公”是一只大鸟,而且随时随地拿着一支铁锤,就是他用铁锤打出隆隆的雷声,唤醒大地万物,人们才知道春天已经来临。

相传,农历八月至新年二月,天上雷公关门睡大觉,天上、地上均享太平,是吉利的季节,人们当选在这期间办婚事。而三月至七月,雷公经常出门行事,不时雷声轰隆,禁止人间办婚事。若有违者,就要受雷公处罚,婚事会办得不顺当。因此,为了忌讳,这期间一般不相亲,不订婚,不结婚

惊蛰节气人体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上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意思是春季万物复苏,人们应早睡早起,慢走散步,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

中医认为,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现代流行病学调查亦证实,惊蛰期间属肝病的高发季节。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自然界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饮食方面,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清淡食物,少食肥甘厚味、饮料、酒类之品,且每餐不宜过饱。也可选用一些活血养气之药品褒汤饮用。可多食鸭血、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

精神上应保持愉快,精神愉悦则气血和顺,脉络畅通。中华传统的养生方法如太极拳、五禽戏、气功、保健按摩等,对健康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惊蛰诗词

“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惊蛰日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讲,也是一个重要的吟诗寄情的日子,历代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描摹自然,记录心境。

“料峭寒犹薄,阴云带晚烟。雨催惊蛰候,风作勒花开。日永消香篆,愁浓逼酒船。为君借余景,收拾赋新篇”,这首宋诗,勾勒了惊蛰时节的自然风貌,虽然开篇带有淡淡的春愁,不过最终诗人表示要重新出发,与春天的节奏是合拍的。

另一首宋诗《有怀正仲还雁峰诗》,这首怀友诗,借景抒情,时空跳跃,意象转换,衔接自然。与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有同工之妙。

“松声夜半如倾瀑,忆坐西斋共不眠。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临流欲渡还休笑,送客归来始惘然。掩卷有谁知此意,一窗新绿待啼鹃”。诗人在看到眼前的春雨,听到惊蛰雷声,遗憾春天的美景却无法与朋友共赏;回忆起当初与友人离别时自己强颜欢笑,送别后若有所失的心情。巧妙地表达了诗人的深情厚谊。

(记者李蒨蒨报导/责任编辑:戴明)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