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汉武帝变古创制 焕然可述

雄才大略汉武大帝(9) 作者:刘晓

在军事上反击匈奴的同时,汉武帝也在政治制度上推行变革,为大一统进行着准备。唐代著名大臣虞世南曾评价道:“汉武承六世之业,海内殷富,又有高人之资,故能总揽英雄,驾御豪杰,内兴礼乐,外开边境,制度宪章,焕然可述。”究竟是怎样的“制度宪章,焕然可述”?

四两拨千斤的“推恩令

楚汉相争时期,刘邦为了获得广泛的支持,与项羽抗衡,分封了不少异性诸侯。西汉建立后,刘邦对这些异性诸侯心生猜忌,在一个个清除的同时,大封刘姓诸侯王,以此巩固汉家天下。

然而,随着刘姓诸侯王的势力越来越大,对中央政权自然也构成了强大的威胁。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就是诸侯问题的一次大爆发。虽然叛乱被平息,但各诸侯国的势力依然不可小觑。

汉武帝即位后,为了实现大一统的宏伟目标,必须加强中央集权,而如何不引发动荡,却能削弱各诸侯的势力的问题首当其冲。此时,汉武帝选拔出来的主父偃给汉武帝出了一个主意,即推行“推恩令”。

“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是: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长子继承以外,还可以用“推恩”(也就是广布恩惠,让更多的人来享受特权)的形式给其他的儿子在本侯国内分封。诸侯王奏报后,汉武帝将亲自确定封邑的名称。

该诏令颁布后,梁王刘襄和城阳王刘延上书请求推恩,汉武帝下诏批准。其他诸侯王也相继上书,请求朝廷允许推恩。《汉书》记载,公元前127年颁布“推恩令”后,河间王国先后分成了11个侯国,淄川王国分成了6个侯国,赵王国分为13个侯国。其它诸侯国也都分成了若干侯国。诸侯国的封地越来越小。

按照制度,新的侯国脱离了原来王国的限制,地域独立,但受当地郡县官吏的管辖。也就是说,“推恩令”的实行,使原来独立的地方王国自动地将权力上交给了国家。此后,地方的王与侯仅仅享受物质上的特权,即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税,但是没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权。这样,汉武帝以四两拨千斤的办法,很自然地解决了以往诸侯与中央政府对抗的问题。

此后,汉武帝还瓦解了诸侯王中势力最大、威望最高的淮南王刘安的阴谋反叛,刘安自杀,与之有牵连的衡山王刘赐、江都王刘非亦自杀。汉武帝遂废除了他们的封国,设立为郡,并派官吏管辖。

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限制诸侯,汉武帝还颁布了附益法、阿党法,即与诸侯们勾结,为他们谋求利益者都要受到严惩。如此,官员和士人都远离了诸侯,使他们无法坐大。诸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逐渐消除。

设尚书削相权

汉朝惠帝、文帝、景帝时期的丞相,大多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因此受到礼遇。丞相位列三公之首,下设十二曹,有专门的办事机构,负责管理文武百官,可以说权力非常大。

汉武帝即位,尤其在窦太后去世后,开始有意削减相权。他设立了中朝、尚书台,选用儒生任职,直接向皇帝负责,处理重大要务。公元前124年,汉武帝还任用平民出身的儒生公孙弘做丞相,这样就改变了以前通常由贵族来做丞相的惯例。

设置监察刺史

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汉初承继秦朝设立的御史监察制度。汉文帝时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巡视各地。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废除了御史监察制度,将全国分成了13个监察区,每个区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隶校尉,其它12个州都叫“刺史”。

刺史在六个方面对地方进行监督,即“以六条问事”:
一是豪强占田超过了限制数量,而且恃强凌弱;
二是郡守不遵守诏书、法令,欺压百姓,横行地方,贪污腐败;
三是郡守审判案件不体恤百姓,草菅人命,随意赏罚,被百姓所嫉恨;
四是选拔任命官吏不公平,排斥贤能之人,任用小人做官;
五是郡守的子弟们仗势欺人,郡守也为子弟向下属求情,使下属枉法办事;
六是郡守不忠于皇帝,而是和地方的豪强们勾结,搞权钱交易,损害国家利益。

刺史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防止郡守和地方的豪强们相互勾结,对抗中央,重蹈原来同姓王犯上作乱的局面出现。同时,刺史也要负责向中央推荐认为较好的官吏,对于政绩不好的还可以罢免。

刺史的地位在当时是相当高的,相当于钦差大臣,而且是长年的,在地方还有自己的办公地点。就“刺史”名字本身来说,“刺”即是刺举,也就是侦视不法,“史”是指皇帝派出的使者。

抑豪强

豪强横行、诸侯强大和匈奴犯边是阻碍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目标的三大必须解决的问题。当初,董仲舒给汉武帝提的建议之一就是抑制豪强势力。

豪强包括大地主、大商人以及依附他们的门客、游侠(类似于黑社会)等。文景之治时,由于朝廷遵循黄老学说无为治国,导致“(法)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强势集团越发肆无忌惮。

换言之,汉武帝之所以要打击他们,就是因为他们依仗雄厚的经济实力,与不法官吏勾结,兼并土地,欺压百姓,妨碍中央政令的推行。对此,汉武帝采取的一个措施就是将家财在300万以上的豪强都迁往茂陵,此外还重用严苛的官吏打击豪强。

当时非常有名的游侠郭解也是被迁徙的人之一,而建议迁徙他的是其同乡杨季主的儿子杨县掾(县官属吏)。史载,郭解年轻时为人阴险狠毒,杀了很多人,又不惜自己的性命为朋友报仇,后事发亡命,以抢劫、私铸钱币、盗掘坟墓为生;年纪大后,虽然表面上成为社会贤达、乐善好施,但本性并未真正改变。

郭解被下令迁徙后,他的侄子将杨县掾的头砍下。杨季主家人来京告状,结果告状人反在宫门被杀。汉武帝下令捉拿郭解,郭解一路逃跑,有很多人帮助他。轵县有个儒生陪同来查案的使者聊天,有一个郭解的门客盛赞郭解,儒生回应:“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这个门客听到这话,就将儒生杀死,割了他的舌头。

郭解和其门客如此滥施权力、暴力,最终自食其果。郭解被判大逆不道之罪而诛。

在汉武帝的严厉打击下,豪强势力走向衰弱。

无疑,无论是“推恩令”还是设置刺史,包括收相权、抑制豪强,都是汉武帝变古创制之举,而这些举措为其实现其宏伟的大一统理想同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张信燕)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