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水为“百药之王”,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在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本草医书中,都把“水”放在药物的第一位。比如《本草纲目》,第一个介绍的药物就是水;清朝大医家王士雄所写的一本非常有名的食疗著作《随息居饮食谱》中,第一个写的也是水。这说明了水在古代医者眼里之重要。
李时珍说,“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雨水、露水、甘露、冬霜、腊雪、井水等超过四十种水,都有各自的疗效。不同的水,温热凉寒性质不同,能治疗不同的病。
而在现代医学看来,人体有60%是水。吃下食物后,其中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许多营养,都要溶于水,才能在血液里运行,到达五脏六腑。水更能改善身体新陈代谢,冲走体内废物。
喝足量的水,可以避免很多慢性病的发生。缺水的话,会产生许多疾病:慢性发炎,慢性疼痛,包括偏头痛、下背痛、心绞痛、风湿性关节痛,以及便秘、高血压、糖尿病、气喘、过敏。甚至于现代人过食造成的肥胖,都可能与身体脱水有关。对于一些病人来说,纾解之道就是多喝水,疾病自然会好转。(推荐阅读:疼痛或是缺水警讯 他痛10小时 喝3杯水好转)
缺水与脱水引起的问题不只是口渴而已,还会感觉疲累、焦虑忧郁、注意力差、睡不安稳、呼吸不顺。
喝水注意4件事才养生
一般人喝水都不够。因为现代人喝较多的牛奶、果汁、含糖饮料,这些饮料在身体的功能运作和水是不一样的,无法取代水,不能算有效补充水分。有些人喜欢喝咖啡、茶、酒来代替喝水,但由于它们的利尿能力很强,反而会带走更多的水分,造成身体缺水。
喝白水,才是最好的。喝水养生,也有讲究:
1. 水温
水的温度,应该大约是体温的温度。经常喝太烫口的水,会伤喉咙,甚至引起口腔癌。太凉、太冰的水,会影响血液循环。
2. 喝水时间
每天下午3点~5点多喝水。此时是膀胱经循行时间,身体能利用水分帮助新陈代谢、排毒。
晚上睡觉的2小时前,喝一杯水。因为在睡眠的6、7个小时之中,身体都不会补充水分。睡前补水,可以避免夜里和早晨血液黏稠,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有些人习惯早上喝一大杯水,不过,脾虚的人不适合这样做。水是阴柔的,脾虚者早上喝水太多,容易伤脾胃的阳气。如果要早上空腹喝水,喝50cc来滋润身体就好。
3. 煮水
生水不能喝,会让身体变寒,容易生病。必须煮沸再饮。
水用不同的容器来煮,喝起来口感不同。在不锈钢壶、铸铁壶、陶壶之中,用陶壶煮出来的水最好喝,口感温润柔顺。
4. 喝水的量
不是每个人都要铁板钉钉的喝8大杯水。每天应该喝多少水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气候温度、代谢率、性别、年龄、食物的量、工作种类、身体状况等。一般建议是6~10杯水(每杯水约250c.c.),约1500~2500c.c.。
身体无法正常排尿的病人,例如:心脏病患、肾脏病患和水肿患者,必须遵照医生的指导,不可任意喝大量的水。
自然水好过科技水 只需2道过滤程序
如今,市面上出现了许多“科技水”。许多厂商标榜自己卖的水有多道净化程序,喝了有各种医疗上的效果;民众购买时也难以决断。其实,科技水并不一定比自然水好。
以“碱性离子水”来说,虽然微碱性的水对人体有好处,但长期饮用过碱性的水则不利健康。以我个人的身体感觉来说,碱性离子水偏寒性,身体燥热、火气大的人饮用会觉得舒服,但对于体质虚寒的人,反而会加重病情。
另一种流行的“逆渗透水”,是通过逆渗透(RO)的技术,提取出纯水,它会把水中的矿物质抽走。人们有一个普遍错误的观念:身体每天所需要补充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应该来自食物而非饮用水。事实是,每天的饮用水提供身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占了20%。真正的“纯水”进入身体后,会把体内或来自骨骼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溶入水中,反而慢慢造成体内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缺乏,形成中医所谓的肾虚症状。
在饮用这类科技水时,必须随时检视是否真正对身体有益,而不是迷信于销售者的宣传效果。一般来说,所有非自然状态存在的饮用水,长期来看,都不利人体健康。
归根结底,喝家里的水就足矣。喝之前,只需要两道简单的过滤程序:第一,用活性碳除臭味、杂质;第二,过滤有毒的物质、细菌。
简单和自然的,才是符合人体需求的。
身处纷乱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