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4年12月23日讯】债务、失业、倒闭、消费降级成为中国社会热词的2024即将过去,多位海外学者发文,评中国近年来乏善可陈的经济表现,或分析中国经济2025更加惊险的走向,而“金融风险”和“危机”是关键词。
中国经济已陷入通缩怪圈 难以自拔
法国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德籍华人政治学者张俊华,上周日(12月22日)在德国之声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中国经济已走入通货紧缩的怪圈。
这篇题为《从线性发展到通货紧缩的怪圈》的文章表示,习近平刚上台的时候,中国社会上曾充满乐观氛围,不少经济学家按照一种“线性思维”来看待中国未来的走向,认为中国在未来10年将进入 “上中等收入阶段”;从2025年起,中国将会进入“高收入阶段”。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北京当局在新冠疫情期间残酷的清零政策,以及后来蹩脚的经济政策,导致中国经济陷入了通货紧缩的泥潭。
文章表示,北京当局早在2017就宣称中国的中等收入族群已超过4亿,2020年又宣称中国已实现“全面脱贫”,但是,中共国务院前总理李克强2020年却在总理记者会上披露,中国有6亿人的每月收入仅为1000元;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则估算,目前中国月收入低于3000元的人群约有9亿人。
虽然官方不少数据依然在渲染“形势一片大好”,国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却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数据,与就业、消费和投资数据无法吻合,并推断出2021年至2023年期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GDP),累计比实际情况高估了10个百分点;东北证券经济学家付鹏则指出,中国全民消费能力下降不是短期现象,而是一个结构性的转变,“由于问题深重,政府通过加杠杆刺激经济的措施,已难扭转中产阶级迅速萎缩的趋势”。
文中直言,今年房地产危机持续恶化,地方政府债务高企,消费疲软不振,出口乏善可期,企业与资金继续外流。虽然官方陆续出台了不少纾困政策、刺激措施,却始终难以奏效。基础建设投资、房地产和出口,近年都面临停滞。随着中国经济的明显下滑,中国人的生活负担日益加重,以致于到了有人“吃了上顿顾不了下顿”的地步。文章认为,中国目前法拍房剧增、无家可归的人增加,以及无差别攻击事件愈演愈烈,无不说明了“重返集体贫困”的问题。
北京当局在11至12日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许诺,要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等等。对此文章指出,“迄今为止,习近平更关心的实际上是他的所谓‘新生产力’,而非百姓的生活品质,中央宁愿为制造业多花钱,也不愿意为百姓提高收入。”
至于官方计划在2025年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适时降准降息,以及将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政策,文章直言,这些政策的重点仍然是偏向“增加政府的开支”,却缺乏如何“增加民众的开支”以促进消费的方案,“最终,习近平上面一大串许诺即有可能成为一张空头支票”。
文章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至少在今后一两年内很难摆脱通货紧缩的怪圈,这种恶性循环并非通过印钞票所能解决。
经济持续低迷 中共刺激方案无效 金融风险剧增
台湾智库咨询委员、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吴瑟致上周六(12月21日)发文,讨论了2025年中国经济的走向。文章表示,按照中共官方的宣传,2025年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消费及扩大内需。但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几个问题,恐将导致上述宽松货币及财政政策难以产生实质性效果。
文章指出,中国内外部对社会经济的信心不足,投资动能不足,长期依赖热钱投入获得发展的房地产市场至今未有回温的迹象,甚至房贷利率及房价仍持续下跌。而今年9月至今,中共所采取的各种刺激方案并未让投资看到市场的可预期性,甚至会对各种宽松政策产生排斥性后果。
然而,中共解决经济困境的手段仍是“政府导向”,而不是“市场经济”的决策思维。官方采取的措施仍然是以金融、货币及财政手段来力保经济成长,“目标是巩固政权,而不是满足民生需求”。
文章直言,在缺乏自由市场和法治社会的大背景下,“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有助于政府增强公共投资,但同时也很可能引来财政赤字、通货膨胀、金融风险等各种挑战,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2024年中国关键词是“危机四伏、困难重重”
经济学家许成钢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2024年中国的关键词是“危机四伏、困难重重”,无论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面对严重危机,在许多方面危机已经爆发,尤其是金融和财政方面的危机已经爆发,实际上全世界都看到了,但被行政方式来控制,冻结市场,现在在爆发过程中,带动经济巨大量的产能过盛,在冲击国际市场,反过来影响中国社会。还有严重的限制言论自由,限制人的基本权利,本身也引起大量的社会危机。这些合并在一起,政治、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四处都产生严重危机,给中国共产党带来的严重困难是一重接一重,越来越苦难。
(记者李明综合报导/责任编辑: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