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罪行录之二百四十七:一对归侨兄弟的文革悲剧

整理:袁斌

1970年2月27日,厦门。

海滩上响起枪声,一个年轻生命倒下。

洪沧海,年仅21岁的新加坡归国侨生,被厦门市革命委员会以“现行反革命罪”判处死刑,生命嘎然而止。

归国与幻灭

洪沧海祖籍福建同安,出生于新加坡,从小接受华文教育,小学就读于新加坡福建会馆主办的崇福小学,中学就读于左翼色彩浓厚的中正中学。他性格活跃,思想进步,满怀对“新中国”的向往。1967年3月,祖父带着他和哥哥洪沧江,离开父母回到中国,定居厦门。

然而,回国后的现实让兄弟俩大失所望。两人被送入集美中学,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停课,四处弥漫着政治斗争的硝烟。洪沧海对这种状况极为不满,在日记中直言不讳地批评文革,甚至指责毛泽东独裁。最终发展到书写张贴“反标”,在戏票上讽刺江青,甚至公开对刘少奇、邓小平的遭遇表达同情。他的言行逐渐受到关注。

捕与审

1968年11月,洪沧海因“现行反革命罪”被捕,家被抄,祖孙三人同日被抓,连房东夫妇也被牵连。兄弟俩被送往电台山“鸽子龛”拘留所,关押两个月后,又被押回集美中学,接受公开批斗。那场批斗大会,是兄弟俩最后一次见面,却不能交谈,未能说出一句话。

此后,洪沧海被押往厦门各个学校,轮番示众批斗。1970年初,“清理阶级队伍”和“一打三反”运动达到高潮,他最终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遗体被弃于海滩。

生死永隔

洪沧江当时已被遣送农村插队,因为在集市上看到革委会的公告,他才得知弟弟被处决的消息。他立刻向公社申请回厦收尸,却被拒绝,理由是没有大队的批准。回到大队后,他又被告知接到上级命令,禁止他离开。最终,他没能见到弟弟最后一面。

祖父听闻孙子被枪决,悲痛欲绝,当场晕倒。家族中唯一还能行动的姑婆从马巷赶到厦门,想要收尸,却被呵斥拒绝。最终,洪沧海的遗体被送往医院,作为解剖研究材料,直至无法使用后才被火化,骨灰在三年后作为无人认领处理。

隔绝与流放

因为洪沧海的现行反革命罪,洪沧江受到株连。他的身份使他寸步难行:他不能领到正常的下乡物资,甚至连一封家信都无法寄出。他的父母仍在新加坡,却被中共政府严禁通信,任何对外联系都可能被定为“里通外国”。八年间,洪沧江的所有书信被截断,父母始终未能获知儿子洪沧海的死讯。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洪沧江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特别是英语成绩出类拔萃。然而,由于弟弟的“政治问题”,涉外专业拒绝录取他。直到1978年,他才被允许进入厦门大学财政专业学习。

知情与平反

洪沧海死后多年,远在新加坡的舅父,偶然从报纸上一则标题为《昔日亲共分子,终成共党刀下鬼》的报道中,才得知外甥的死讯。但因为担心洪沧海父母难以承受这一打击,他选择了沉默。

直至1976年,洪沧海母亲通过一位回国探亲的亲戚,才终于联系上洪沧江,并得知洪沧海早已被枪决的噩耗。

1980年,洪沧海终于得到平反。

重逢与泪别

1981年,洪沧江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厦门锻压机床厂财务部门工作。1984年,阔别17年的父母终于从新加坡回到中国探亲。然而,当年携手回国的祖孙三人,如今只剩下洪沧江一人。

与久别的父母相见,他们三人相拥而泣,泪水浸透了那段无法弥补的岁月。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作者提供/责任编辑:刘明湘)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