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04月23日讯】近日,有安徽老人在看手机直播时点了一下手机,竟被下单买了550只小鸡,其家属表示,是老人不了解“免密支付”,导致被陆续下单。网友纷纷批评,“免密支付”太坑人。
据大陆媒体报导,4月20日,安徽蚌埠一女子发视频称,其父亲拿她母亲手机看直播,因不知道手机开通了“免密支付”功能,点手机,被陆续下单了一筐又一筐小鸡。直到小鸡到货,才发现竟下单了10筐,共计550只小鸡,共花费790元。女子发现后,咨询卖家能否退货退款,卖家回复称活物不能退。目前,这些小鸡放在她亲戚家鸡棚里饲养。
该女子提醒大家,老人不太会玩手机,子女要记着把“免密功能”给老人关掉。
此事引发网友热议,网友纷纷批评“免密支付”坑人,“免密支付真是坑人。”“有时误点了就一下付款了。”“这个免密支付真的是很无语,很多平台都会开启这个小额免密支付,好几次我都误点了。”“免密跟0元试用专坑老年人。”
还有网友说,“网上买东西的时候要注意,一不小心就勾选了免密支付,尤其是拼多多。”“有时不知道怎么就开了。”“太容易误点了。”“某多多专门逮着父母辈的人乱下单。我妈上班手机在柜子里锁着都能下单,也真是离谱。”“是的,已经帮人关过两次,但是后续不经意又开通了。”

所谓“免密支付”,也称“无需密码确认支付”,是大陆部分支付平台或应用以提升“支付便捷性”为幌子推出的单笔交易金额在一定限额内可直接扣款的功能。
根据公开资料,支付宝的“付款码”功能处于默认开启状态,无须验证支付密码,每笔小于等于1000元的订单可以“免密支付”。微信付款用户服务协议中也写明,使用付款码支付不足1000元(特定商户3000元)的消费时,可以使用“免密支付”交易。
近年来,“免密支付”一直受到广泛质疑,用户因开通或者被开通了“免密支付”而导致资金被盗刷的事件越来越多。
上个月,中国消费者协会称,陆续收到消费者因“免密支付”功能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的投诉,提醒广大消费者,网络购物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
早在2023年12月12日,大陆澎湃新闻报导,对黑猫投诉上的855条免密支付投诉进行统计发现,免密支付的坑主要有,“未知情被开通免密支付”,在不知情时被免密扣款、“盗刷”,一些活动误导、诱导用户开通免密支付功能,还有诱导孩子和老年人等等。

有网友评论说,“免密支付和先用后付应该禁止,商家偷偷的在某个选项打个勾一不小心就开通了。开通了之后很容易误消费,尤其是老人小孩,乱点手机都可能把东西买了,因为不需要输密码。”“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套路,还都是熟悉的味道:诱售,强销。”“流氓行为。”
(记者李郦综合报导/责任编辑: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