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07月15日讯】一种名为“老鼠人”(Rat People)的生活方式,近期在中国社会迅速走红,成为继“躺平”“摆烂”后,中国人在经济下行、内卷加剧的背景下又一种生存现象。专家认为,这种现象表明中国年轻人面临的压力和挫折,比过去更大。
近期在中国社交平台,有关“老鼠人”的话题不断热炒,许多年轻人在视频中分享他们几乎不出门、不工作、整天躺床的颓废状态。
在一段流传广泛的视频中,一位年轻女孩分享了她的“老鼠人日常”:上午11点20分醒来,下午1点20分吃外卖,2点继续小睡,傍晚点奶茶,喂猫后继续回床上,晚上吃饭、看剧,凌晨2点半再入睡。
一位在武汉上班的女孩表示,成为“老鼠人”是她深思熟虑后的主动选择。“反正生活也没什么期望,一眼望到头就是这样。与其出去闲逛,还不如窝在家里”。
这种“老鼠人” 现象被认为是“躺平”文化的延续,它反映了中国当代年轻人在高失业率、内卷严重、前途渺茫的困境下,进入又一种“摆烂”模式,这一方面体现出对生活的消极抵抗,一方面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和妥协。
重庆市协和心理顾问事务所所长谭刚强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分析,相比过去的“躺平”,当下的“老鼠人”感受到的沮丧程度更深。
谭刚强说:“躺平仅仅是工作太劳累,或收入不高,但至少还有工作可做、有收入可收。当下年轻人面临的现实,不再是简单地振作起来就能解决——他认真读书,但读了书还是没有出路;他认真工作,但工作都可能没有了;他认真生活了,但生活质量也没有提升。”
台湾开南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张执中认为,年轻人选择做“老鼠人”,是他们对当前经济社会条件、学历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回应,也是他们对内卷、加班文化和高压环境的集体抗拒。
张执中对《联合早报》表示,这一代年轻人通过教育实现阶级跃升的速度已经放缓很多,再叠加经济放缓,他们的压力和挫折感比过去来得更大。
张执中说,年轻人面临的处境,与中国经济能否再取得稳定增长息息相关。虽然当代年轻人比以往更主动地表达对工作环境的不满,但能否改变现状,仍取决于国家和企业能否真正为青年创造条件。
(责任编辑: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