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锁具原本是生硬与生活化的东西,若不是有心耕耘和收藏,进而解析其中奥妙,难以发掘其中的美与文化内涵。台湾成功大学颜鸿森教授对古铜锁情有独钟,将十三年来所典藏的古铜锁精品对外开放,目前正在高雄科学工艺博物馆展出。
石器时代的木锁应该是中国最早期的锁具,门上有一个孔,可让横管式工具从门外进入,推动门内的木栓可以开门或关门。锁具的普遍使用,应归功于战国时代鲁班的大力改进;东汉末年,才大量出现青铜制的金属锁具。
典藏锁具除了实用性之外,还可从表面雕花与文字,品味其另一面美的意境。锁具可细分为广锁、花旗锁、刑具锁及首饰锁等。花旗锁的外形最为多样化,其精致的纹路雕刻及设计,极富艺术鉴赏价值,而花旗锁多为鱼形,汉代《芝田录》解释道:“门钥必以鱼,取其不瞑目,守夜之义”,意思正是鱼每分每秒都会瞪大眼睛,好好地帮我们把财物看管好,也因此古诗中常出现“鱼钥”一词。
一向被视为简单生活器材的锁具,竟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容,从小小的古铜锁身上,可以追溯驰骋在古文物缤纷的文化世界里。
这是新唐人记者 许美惠、郭哲铭在台湾高雄的报导
本文网址: https://cn.ntdtv.com/gb/2004/04/01/a15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