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新闻小百科:通货膨胀与输入性通膨

【新唐人】-输入性通膨专题报导系列之二(中央社记者蔡素蓉台北二日电)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准在一定时间全面持续上涨。通膨可细分为需求拉动通膨、成本推动通膨、停滞性通膨、输入性通膨(因国外进品价格上涨造成)等。受国际农工原料飙涨影响,近年来亚洲各国均深受输入性通膨所苦。通膨会造成财富所得重分配,引发经济迟缓、政治与社会不安定。 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一般物价水准在一定时期(国际认定是两年)持续性以相当幅度上涨”。

所以,单一或少数商品涨价,不算通货膨胀;很多商品涨价,但只涨一次,也不算通膨;若商品涨幅不大,也不能算是通膨。但涨幅多少?持续上涨多久时间才能算通膨,各国认知不同。 因此,通膨不是指个别物品或劳务价格的上涨,而是指全部物品及劳务加权平均价格的上涨。

最常被用来观察通货膨胀的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及“趸售物价指数”(WPI)两种物价指数。 CPI包含一般百姓日常生活有关各种商品及劳务零售价格。WPI是用来反映大宗物资,包括原料、中间产品及进出口产品批发价格,和厂商的关系较密切。

通膨种类可区分为“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以及“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在国际贸易盛行下,来自国外的进口品价格上涨会造成“输入性通货膨胀”。 “停滞性通膨”是指高失业率、高物价、经济衰退等并存现象。这是因为在高通货膨胀率时期政府过度干预,使价格体系无法发挥功能,使劳动市场缺乏效率,更使失业率攀升。

近年来,国际原油每桶价格数度向一百美元叩关,让各国积极发展替代性能源,纷以农产品提炼生质能源,再加上气候变迁,许多农产品欠收,使得农产品价格同时飙扬。 不仅如此,中国为筹备2008年北京奥运,大举建设,金砖四国、中东油元国家均积极发展基础建设,大量需求带动国际原物料钢铁、铜、砂石等价格飙扬。

油价、国际原物料、大宗谷物价格涨势难挡,再加上国际热钱炒作,使许多国家都深受输入性通膨所苦。 通膨会造成所得及财富重分配、资源分派扭曲、经济成长受阻、社会及政治不安定。

1945年到1950年间,台湾曾遭遇“恶性通膨”,每年物价涨幅在500%到1200%之间。五年间,趸售物价指数增加超过六千倍。因此,政府进行币制改革,1949年发行新台币,新台币一元兑换旧台币四万元。 之后,政府严格控制通货发行量,并充实财政收入;举办优利存款,鼓励储蓄;增加工业生产;鼓励农民生产,提高农业产量等,才使台湾物价逐渐平稳下来。

台湾1950年代、1960年代物价均相当平稳。但1970年代,因二次中东战争引发二次石油危机,台湾曾受到二次输入性通膨之苦。 第一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由1972年底每桶2美元,上涨至1973年底每桶11美元。因此,1973年、1974年台湾趸售物价指数分别上涨22.86%及40.57%。

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暴涨再度导致物价大幅上涨,1979年、1980年,台湾趸售物价指数分别上涨13.8%及21.5%。 1990年至2005年间,除了1995年、2004年因国际农工原料价格大涨,造成进口大宗物资上涨,趸售物价指数年增率分别高达7.4%及7%之外,其余时间物价水准尚称平稳。

2006年、2007年、2008年第一季的台湾趸售物价指数年增率分别为5.6%、6.5%、7.7%,显示输入性通膨风险逐渐升高。 这波通膨隐忧,各国都无法幸免于难,新加坡近来通货膨胀率已达25年新高、沙乌地阿拉伯是16年新高、南韩今年1月消费者物价指数年增率创3年最大增幅;美国一月生产者物价(PPI)年增率创下26年最大增幅。

亚洲各国深受输入型通膨所苦,亚洲央行倾向以货币升值或升息因应。但美国由于经济成长减缓,许多人忧心引发停滞性通膨风险升高,使得美国联准会面临更大挑战。970302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