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震灾区成次生灾害高发区 灾灾相连

(中央社台北二十二日电)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高建国今天说,地震灾区次生灾害高发区,已形成灾害链。汶川地震灾区的灾中灾、灾后灾、灾灾相连情况,使得救灾环境非常恶劣、开展救灾工作也非常复杂。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天重返地震灾区,考察唐家山堰塞湖。

  中新社今天报导,同时也是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的高建国说,堰塞湖就是由地震造成,而且对灾区隐患极大的次生灾害之一。

  他说,堰塞湖地质构造极其松散、脆弱,灾区一方面有余震危险,另一方面又降雨频繁,这都会加剧堰塞湖的险情。

  高建国指出,中国水利、地质等专业部门应该对堰塞湖予以不间断监测,同时考虑通过放水、泄洪等方式来减缓压力。

  他说,灾区的次生灾害分为两大类,一是由地震直接引发崩塌、滑坡、土石流,形成堰塞湖的威胁和水库险情等次生灾害。

  二是降雨特别是大暴雨,会加剧“崩滑流”规模,加大堰塞湖、水库、道路阻塞等次生灾害影响,这两类次生灾害产生都是一个灾害链过程,它在灾区叠加出现,无疑还会加重灾情。

  他认为,地震造成地壳破裂,热的地气冒出后与灾区上空冷空气交汇,可能也是造成目前灾区降雨很多的因素之一。

  同时,由于大批灾民安置以及军方救援人员、志愿者等都集中于灾区,再加上天气转热等影响,现阶段抗震救灾工作还亟需加强卫生防疫、预防传染病等疾病传播,这也是引发次生灾害的一个重大隐患,应该给予高度警惕和关注。

  高建国说,由于地震灾区危险源特别多,并且还处在不停地变化当中,因此引发次生灾害的可能性也非常高。

  他说,虽然这些问题需要同步和全面处理,但包括堰塞湖、“生命线”的道路交通反复中断等重点次生灾害危险点,应该有专人监测,监测人员到不了的地方,则要利用卫星、空中遥感等高科技手段来持续监控。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