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沟通需求 听奥互动截然不同

【新唐人2009年9月10日讯】(中央社记者陈俊谚台北10日电)台北听障奥运正如火如荼进行,大批国内外听障选手及贵宾齐聚台北、桃竹等地,除呈现高水准赛事外,也带给听人和媒体截然不同的互动感受与采访体验。

赛事开始前,听奥筹备委员会基金会在北市府大楼设置认证专区,随着选手陆续抵台,市府1楼也涌进大批人潮,但他们沟通多以手势和表情,因此空间显得安静异常,跟7月高市府世运认证中心喧嚷热闹的情景大异其趣。

台北听奥也吸引一群来自世界各国的听障记者,如美国的DeafNation、奥地利的Gebaerden Welt等媒体。这些记者以国际手语采访,将听奥新闻及轶闻的文字、影像在网路上呈现,而多数不懂手语的台湾媒体在与其互动时,则以纸笔交谈,也是有趣的同业交流经验。

随着比赛开始,台湾记者若欲访问外籍听障选手,需藉由层层的转译。例如日前媒体采访乌克兰桌球选手时,就透过外语志工(中翻英)、外籍手译员(翻成国际手语)、选手教练(转成该国手语),而选手的回答则是反向辗转回到记者。也因此,大会都会要求媒体事先提出采访申请,以便安排翻译人员。

至于采访台湾运动员程序就简化的多,许多选手有装助听器或本身会读唇语,与外界沟通并无大碍,不然透过台湾手译员的协助,也可以畅所欲言。

此外,筹委会每日例行记者会上,两旁都会站着手势生动、表情活泼的台湾及国际手译员,外语志工则视讲者使用语言,口译给不懂该语言的手译员(如讲者用中文,就翻成英文给外籍手译员);若讲者比手语,手译员和外语志工也会通力合作。如此复杂的安排不外乎是希望能面面俱到,服务中外听人记者与听障记者。

在这过程中,外语志工和手译员的贡献功不可没。听奥筹委会社群部召集人李郁凡表示,外语志工约1100人,提供12种语言的多元服务。手译员部分则有外籍45名、台湾15名娴熟国际手语,挑起媒体接洽、技术会议、赛场状况(如颁奖、选手抗议等)等重责大任;另台湾手语手译员也有60名。

日前有选手反映大会国际手语人才不足,筹委会总执行长盛治仁表示,手语就像外国语言,精通需多年学习,不仅台湾,其实历届听奥也都有手语人才短缺的情形,但筹委会与北市教育局合作,在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和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开课,2年来培训出1200余名略懂国际手语的志工,已属不易。

台北举办听奥除可增加国际知名度,在外国人士、尤其这次多为听障者来台的同时,透过与他们的互动及交流,更了解其所需及独特的“听障文化”,也是赛事之外的一大附加价值。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