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奇:奥巴马的对话外交在亚洲行得通吗?

【新唐人2009年12月17日讯】美国奥巴马总统在竞选时大力抨击小布希的外交政策,指只重视美国强势领导的“单边外交”,在上任后则强调着重交往沟通与斡旋谈判的“对话外交”。这样的概念,应该也对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加分不少。

无论如何,透过交往沟通来解决问题的想法,听起来虽然美好,但在国际外交的利害冲突与现实计算下,是否真能行得通,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对话外交的问题在于,为了对话,一开始美国的立场当然不能太过坚定,话也不能说死,而要让沟通谈判对手觉得事情还有改变的余地,对话才进行得下去。为了要塑造良好的对话气氛,也不宜对于沟通谈判对手有太强烈的批评,否则对手“愤而离席”,那也就不用多谈了。

但这么一来,就有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了追求对话的弹性,而让讯息暧昧模糊,可能会造成严重误判,这在有潜在严重冲突可能的区域—例如亚洲—尤其危险。第二个问题是,为了拉拢对手而刻意柔软与放低姿态,会造成盟邦对于美国领导地位的疑虑,也会让盟邦因利益被忽视而不满。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不少对话沟通的核心议题,因为攸关美国政治经济核心利益,奥巴马政府能够回旋改变的空间根本极为有限。既然立场无从改变,还谈对话沟通,就算不是耍弄对手,也算缺乏意义。

这些问题在奥巴马访问亚洲之前已经开始浮现。举例而言,新加坡资政李光耀于在华府发表演说,呼吁美国面对中国的崛起,仍须维持其于亚洲的稳定力量,即代表亚洲盟邦对于奥巴马外交政策过于不确定及软弱的疑虑。

在奥巴马访问亚洲之后,对话外交的困境更是显露无遗。奥巴马在日本时的焦点对话议题为,普天间基地迁移问题。奥巴马离开后,鸠山政府对于此一问题更是反复摇摆,终于迫使美国采取异乎寻常的强硬表态。奥巴马在中国时刻意忽略印度因素,使印度非常不满。虽然后来白宫给予来访的印度总理辛格高规格接待,但印度国内“印俄结盟”以抗衡“美中伙伴”的呼声已起。

在奥巴马对话外交最主要的亚洲对手—中共—方面,对话外交的局限尤其明显。中共根本不可能冒社会动荡的危险让人民币升值,奥巴马政府则必须对国内高涨的失业率交代;在温室气体减量方面,则是两国都只可能说得比做得好听。因此对话外交喊得再响,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仍会有增无减,而在温室气体问题上,则只能继续尖锐指责与互推责任,大概都只是意料中事。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