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学者新书 谈日据台湾电影人

【新唐人2012年5月2日讯】(中央社记者蒋宜婷、陈亦伟台北2日电)日本学者三泽真美惠今天发表新书“在帝国与祖国的夹缝间”,带领读者一窥日据时期台湾电影人的生存困境外,更为台湾电影史补上遗失的一页。

谈起对台湾电影的浓厚兴趣,三泽真美惠说,她的人生被1980后的“台湾新电影”所改变,侯孝贤“悲情城市”及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两部电影更是她研究生涯的起点。

三泽真美惠解释,年轻时在日本当杂志记者的期间,第一次接触到“台湾新电影”。当时侯孝贤、杨德昌的电影在日本上映,广受日本观众欢迎。日后她决心来台留学,就是因为侯孝贤与杨德昌各呈现台湾社会不同面貌,而令她想深入探究台湾复杂文化背景。

在台大攻读历史硕士期间,三泽真美惠做了许多日据时期国家电影政策的研究,并发现台湾电影史研究不够完整。文献多从光复后开始,对于日据时期缺乏探讨外,甚至能说是世人所遗忘。

三泽在书中特别提到何非光及刘呐鸥2名日据时期的台籍电影人。抗战期间赴重庆、导演多部抗战电影的何非光,在大陆沦陷后,他居留大陆却被看成“台湾特务”、“日本间谍”,但台湾却因他滞留“匪区”而刻意忽视,让他被两岸遗忘。

而有留日背景的刘呐鸥,中日战争前虽在大陆帮国民政府制作电影,但抗战爆发、上海失守后,他被迫留在上海帮日军制作电影,又被当成“汉奸”,后来不幸遭到暗杀。

三泽认为,何非光及刘呐鸥都是日据时期在政治夹缝中交涉生存的电影人,之后从台湾跨境到大陆,更面临里外不是人的处境,两人的故事因而成为她的研究重点素材。

台大出版中心主任项洁坦言,在阅读此书前,从未听过何非光及刘呐鸥,也认为台湾近代史仍须重新被面对。对于“在帝国与祖国的夹缝间”一书发表,三泽庆幸自己善尽历史学徒责任,将被众人遗忘的历史重新呈现。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