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父亲的关爱是孩子成长的一个要素

【新唐人2012年6月21日讯】2012年的父亲节,刚刚过去。这个起源于美国本土、由普通人提议和倡导、已经有100年历史的节日,慢慢地扩展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包括中国。

父亲节最早被引进中国,还是在民国年间。据维基百科记载,1945年8月8日,上海的文人们发起了庆祝父亲节的活动,受到市民的响应。之所以选在这个日子,是因为8月8日的两个“8”刚好与中文的“爸爸”谐音。到现在,台湾还是在每年的8月8日庆祝父亲节。

而在中国大陆,父亲节、母亲节这些西方的节日,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开始进入寻常百姓人家的。而最初发起庆祝这些节日的,其实都是些商家,他们能够借着节日的机会,抓住一些商机,赚得一些银子。

但不管怎么样,每年能够给父亲们一个荣耀的日子、给孩子们一个感谢父亲的机会,倒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很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都表明,父亲在孩子的一生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父亲的关爱是孩子成长的一个要素。

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社会赋予了父亲和母亲不同的角色,在一个家庭中也就出现了严父慈母的分工。在很多人眼里,母亲承担的是照管和教养孩子的责任,而父亲则去挣钱养家。

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已经渐渐发生了变化,但是还有不少做父亲的把孩子的教育当成自己份外的事,很少过问孩子学校里的情况。这种现象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都很普遍。

然而美国教育部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父亲对孩子学校的事务参与的程度与孩子各方面的表现,都有很高的相关。

具体来说,就是如果父亲能够经常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到孩子学校去做义务工作、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体育、文艺等活动,而且经常与孩子的老师沟通,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比较好,并能够积极参加学校的一些业余活动。

此外,这些孩子都很喜欢上学,很少会出现停学、留级,或者被学校开除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无论父亲的受教育程度、种族及家庭收入如何,父亲对孩子关心的程度越高、父亲对孩子教育的积极参与,还有父亲对孩子的事务投入的时间越多,他就越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实,父亲参与对孩子的教育,并不仅仅限于参与孩子学校里的活动。更多的时候,父亲与孩子的交流、交往,还是在家里、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体现出来。比如说,周末陪孩子一起上公园、参观博物馆、购物、看电影,早上和孩子一起吃早餐,晚饭后陪孩子写作业,入睡前给孩子念一本故事书,这都是了解孩子、帮助孩子的好机会。

有些父亲工作很忙、或者经常出差在外,没有很多机会和孩子在一起。但是如果父亲每天能够抽出15分钟来,专心与孩子一起做个游戏;或者出差在外时,每天给家里打个电话,和孩子交谈几分钟,孩子也能够体验到父亲对自己的关爱。

现在的孩子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生活圈子很小,除了学校就是家,家里又只有几个成年人是他们交流的对象,所以孩子们都非常渴望能够和爸爸妈妈们多在一起一些时间,多享受一些亲情和关爱。不过,做父母的却不都是这样想。

对于有些父亲来说,有条件给孩子提供物质上的享受,才是关心孩子最具体的表现,他们并不重视与孩子的精神上的交流。为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许多父母不得不额外打工,挣额外收入。为此而付出的代价,便是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其实我们大家都明白,孩子们的满足不是单单用金钱就可以达到的,孩子们需要的快乐也大大超出了金钱所能给与的范围。

一个快乐的童年,必须有父母的关爱、呵护和陪伴。因为在一个对孩子来说充满着无数不可知的世界中,只有父母才是他们的生命与精神的依托。孩子能够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应该是能让他(她)享用一生的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百折不挠和拳拳爱心,这些可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

文章来源:《自由亚洲电台》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