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报狠批党报遇反击 互掐背后藏玄机?

【新唐人2012年9月6日讯】(新唐人记者何雅婷综合报导)《中国青年报》9月5日在头版发表署名文章,罕见地严厉批评《环球时报》“拿‘爱国’当生意做”。随后,《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及其党羽先后以发表微博和博客的方式气势汹汹、强硬反击。

有舆论认为,团报与党报的严词互掐,决不是简单的意气之争。这两家政治背景与派系色彩都很醒目的报纸互掐,隐隐折射出中共高层在意识形态上对话语主导权的争夺。

《环球时报》拍错了马屁被教训?

9月4日晚,《环球时报》刊发题为《希拉里,深度强化中美互疑的人》的社论,以激烈的言辞抨击了希拉里主导下的美国“重返亚洲”的外交政策,认为这个政策把“中美战略互疑推向高峰”。“ 世界霸权、圈套、 野心、威胁、警惕、崩溃”等一系列在当年的“文革”中被广泛使用的语言,在《环球时报》的这篇社评中得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式运用,其言辞的激烈程度无出其右。

9月5日,《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发表署名徐百柯的评论文章,罕见地不点名批评《环球时报》狭隘:为了自家那点儿零售量,拿“爱国”当媒体生意做。

《中青报》的文章称,希拉里与习近平在近一段时期先后公开表达了核心内容具有“高度一致性”的两国外交态度:“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而这说明中美双方决策层已经开始以一种“新的言说方式”进行沟通。

但《环时》掐准了在希拉里来访的关键时间点上发表社论,严厉斥责希拉里是“深度强化中美互疑的人”。

对此,《中国青年报》评论说:“但中美决策层是否就‘互疑’了呢?在问题的核心层面,国内一些战略专家、评论者的种种意气之论,恐怕并不成立”。

《中青报》进而谴责《环时》:“成天把‘霸权’、‘主宰’、‘圈套’、‘野心’挂在嘴边,难道就不是在强化互疑吗?什么叫‘互’,一个巴掌拍不响,单方面的极端也难成气候。”

《中青报》抨击那种“先放狠话挑动公众情绪,以此‘培育’市场,再接连放狠话,来迎合这种被裹挟的情绪,收获市场大卖]是拿“爱国”当生意做。”

《中青报》最后说,“不管是报纸版面上,还是电视播出时段里,在公共舆论场中渲染对抗乃至战争情绪的,要么是臆想的受虐狂,要么就是利用商业民族主义来消费爱国,前者可悲,后者可恶。”

“互掐”尚在继续

《环时》的老总胡锡进很快在其微博上回应称:“环球时报昨天社评批评希拉里是‘深度强化中美互疑的人’,美国人还没怎么着,有中国媒体就受不了了,认为这是把爱国‘当生意做’。上纲上线呵。”

胡锡进讥讽《中青报》说:“有人在美国面前跪得太久了,我鼓励他们无论反思还是自我批评,都先站起来再说。”

紧接着,曾与胡锡进过招颇多的《中青报》首席评论员曹林公开反唇相讥,指出胡锡进自己曾承认“个人大半生常为中国自卑”,并厉声追问胡锡进“你有几篇评论是站着写的,作为媒体人,作为已从猿进化过来直立行走的,你还记得站立的姿态吗?”最后,曹林警告胡锡进“做生意久了,别入戏太深了”。

9月6日,有胡锡进党羽在《凤凰博报》上发表题为《话语霸权:“爱国”岂是“独门生意”?》 的博文,语气凌厉地对《中青报》炮轰。

该博文讥讽《中国青年报》今年8月20日在其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中,写到由“保钓”而引发的大陆各大城市示威游行中出现的打砸行为时,也曾放出“不是爱国,而是害国”以及“严惩打砸,‘爱国’不是流氓的庇护所”等“如此这般铿锵有力的‘狠话’”而引发“爱国还是害国”争论。

该博文并指责《中国青年报》以“权威性霸道语气”“接连放狠话”,对“零售量或收视率”类媒体“一杆打翻一船人”。

博文并引述《大道国》的撰稿人夏商的话表示,如果只许自己说爱国不许别人谈爱国,或是动辄指责别人害国、愚蠢、极端、狭隘、放狠话、挑动公众情绪等等,那就无异于是自我加冕于“爱国唯一标准”的“话语权威”。

事实上,《中国青年报》与《环球时报》针锋相对地“过招”已不是第一次。今年5月29日《环球时报》曾发表了《反腐败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攻坚战》的社评,有某大陆网站在转载时将标题改成《要允许中国适度腐败,民众应理解》,《环球时报》继而遭到全民声讨。曹林5月31日即在《中国青年报》以一篇《舍制度和民主之外,反腐无解》为题,严厉炮轰《环球时报》的适度腐败论。

有舆论认为,作为中国共青团机关报的《中国青年报》与《人民日报》旗下的喉舌媒体《环球时报》,这两家报纸都有鲜明的政治背景与派系色彩,他们针锋相对地“对掐”,决不是简单的意气之争,也不仅是中国未来应选择怎样的外交基调的认识之争。这种“对掐”,隐隐折射出中共高层在意识形态上对话语主导权的争夺。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